第50天,根据构建知识体系的需求,《逻辑思维简易入门》这本书在看完第三部分后结束。
这本书是由两个哲学教授写成,论通俗普适性,几乎为零。并不是一本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入门和实践的好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形式逻辑的两种主要形式: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以及非形式逻辑的20钟谬误。
根据《学会提问》我想全面构建一个日常沟通中谬误的甄别和巧妙运用(如何避免别人的坑和如何给别人挖坑)的知识体系,因此,这本书我只选用第三部分:非形式谬误,即上面提到的20种谬误,填充到我的谬误库里来。
我用非常絮叨的方式打完这20个谬误的卡(稻草人谬误在宽容原则一卡里已经说过,这里略掉),一方面是为了偷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穷尽的阐释每一个谬误。
批判性思维读到这里,基本可以开始进行演示日的准备了,可见构建一个小的知识体系,30天都够了,而一年有12个30天,如果小的知识体系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彼时我们就会有一颗拥有12个枝桠的繁茂的大树了。
今天读一本梁漱溟的访谈,说到梁先生即是佛家又是儒家,即认同马列思想又赞许基督教,是一个融合百家之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书里同时这样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先秦诸子虽然路线不同,但他们都共享一个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体而有机的,天地间的每一个成分与其他成分互相关联。
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构建知识体系的初衷,我们从卷帙浩繁的图书里抽筋扒骨,去芜存菁,就是为了寻找一定领域内知识存在及运用的基本规律。再以基本规律为出发点,推导及预测更多其他未知的领域。
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约阅读也是如此,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不执着于一木一石,才能概览全貌,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