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凌晨,欧洲杯丹麦与芬兰对阵的比赛中,丹麦核心主力埃里克森在比赛第43分钟突然倒地事件,牵动了无数球迷的心。好在现场各方的配合,把握住了急救“黄金四分钟”,让我们能等到恢复意识的埃里克森。
那个当下主裁判第一时间暂停了比赛,丹麦的队长西蒙·凯尔冷静应对,双方队医的及时处理,所幸死神没有跨越丹麦队球员自发筑起的人墙,当年维维安·福悲剧没在上演。
▲图片来自网易新闻
等待埃里克森归来的过程,从裁判到球员再到球迷都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生命教育课,或许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正定位。
当比赛暂停的过程中,双方球迷并未离开球场,轮流呼喊着埃里克森的名字。在双方球员重新上场后,各自在场边为埃里克森祈福。那一刻足球让生命教育得到了升华。
▲图片来自网络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它教会我们直面生死,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当不少学校、家庭关注学校体育教育仅停留在“身体教育”层面,就远远低估了体育教育的价值。或许我们需要从“身体教育”提升到“生命教育”,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
其实,体育教育的根源为“生命教育”,它教会我们如何保护生命,通过学习一些基本自救的技能,像游泳,让自己远离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时刻。在日本、俄罗斯一些小学游泳课程是会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实际面临的困境,让学生穿着衣服练习游泳。
再者体育能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让学生在一定强度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应对自如。
体育还能丰富生命的意义,在体育教育过程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体育精神,这很大程度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核,对于学生未来的人生将更有价值和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说,体育教育与其说是“身体教育”,其实更属于“生命教育”。要让体育真正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得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去完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让我们“拥有幸福而健康的人生”,学校体育带给学生的影响应该是终身的,是一种“人生体育”。因为体育能够改变的是人生,而不仅仅是让人们能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在竞技体育场上,体育更指向的是完美而健全的人格的打造,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
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于素梅所说,“学会,勤练,常赛”提倡学、练、赛的有机结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与练掌握技能,通过赛还要建立顽强拼搏、团队合作、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而这些精神都能延伸到为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助力。”
“无体育,不清华”,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对于清华学子身心的影响即便是在毕业数年之后仍然在不断发酵。在人生低谷阶段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事业上升期勇于选择挑战模式,这一切按他们的话说都是体育带给他们的精神宝藏。
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以人为本,关注服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愿意自发有热情地投入到体育当中,这才是体育在教育中应发挥的实际作用。
丹麦主帅尤尔曼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的含泪发言:“这艰难的一夜提醒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有意义的人际关系,那就是我们亲近的人们,那就是家人和朋友。”历史不会记住这场比赛的输赢,而是会记住生命高于足球的那一刻。这或许是体育带给我们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