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读书有几个特点(这里的读书指的是读不涉及考试的书籍)。一个是一本书无论多么精彩,我也从来不读第二遍。再就是每次读书的时候,总想着快点快点快点读完,恨不得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下子吞下肚去。
读小说类的书,我会熬夜甚至通宵达旦,以最快的速度读完。最夸张的是,怀孕七个多月了,挺着个大肚子,趁着卢先生回老家,大宝和同学去外地旅游的时间,独自一个人躺在床上通宵看网络小说,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
读专业类科学类的书,因为晦涩难懂读得快不起来,一本书不能马上读完,我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怎么还没读完呀!”
回头看看,自己的读书过程,有时候会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的心流体验,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一种“赶赶赶、快快快”的焦躁状态中。虽然有时候看起来挺高效,但很多时候因为实现不了自己预设的读书目标,会嫌弃自己理解力不够,不能过目不忘等等,内心非常挫败。
我这种读书模式的形成,进行归因的话,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回溯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史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最早能够看书是到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自己认了一些字,刚刚能够读一些长句子,有一些句子还不能够理解,这个时候特别喜欢认识文字,喜欢读书。那时候学校发的书只有课本,没有像现在种类丰富的课外读物,课本背的滚瓜烂熟以后,就没书可读了。
小时候家里的书不多,什么《今古传奇》,《民间传说》,《中外故事》,《大众电影》等等这样一些书,都是爸爸攒的,用一个木箱子装着。爸爸会在不忙的时候看他的书,我想看就得偷偷摸摸地去看,为什么是偷偷摸摸的呢?因为爸爸妈妈觉这些是闲书,看这样的书对学习没有好处,影响学习成绩,他们禁止我看闲书。
越是禁止我越是要看,想方设法,可以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会趁他们不在家看,会躲在被窝里看,会假装在写作业看……最后爸爸把他所有的书都搬走了。爸爸这样的行为并不能切断我对书,对文字的热爱。
家里没书看,就到别人家里去看。先是每天放学到大伯家,趴在桌子下,看堂哥堂姐堆在那里的小人书,连环画。还记得有《大刀王五》、《红楼梦》、《丁丁历险记》、《杨家将》……几百本,一直看到要吃晚饭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随着能看懂的书的范围继续扩大,知道哪个同学家有书,我就在放学后还有星期天,到他们家里看书,偶尔也会借回家偷偷摸摸看。先是《365个故事》、《儿童文学》这样一些儿童书籍,再到后来的各种小说,几乎什么书都看,只要是有文字的都看。基本上我熟悉的周边的同学,家里有书都看了个差不多,不过那个时候农村同学家里的书本来也不多。
一直到高中,我才用自己的钱买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简爱》。这段读书的经历,在我的潜意识中打下了一些烙印,书对我来说是一种稀缺的东西,我对书的需求对书的占有是不满足的,这也是导致了我采用的一直是占有式的读书模式。
譬如,现在我经常会买很多书,尤其是专业类的,当拿到书的时候,是我最兴奋满足的时刻,随后我常常会把书放到柜子里,告诉自己,“以后有时间再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存了很多没有读的书。
我还会给孩子买很多书,什么科普类,历史类,文学类……都是我以为孩子会喜欢的书,我以为孩子应该看的书,并没有真正去问过孩子。我似乎在通过给孩子买书,来满足弥补我小时候没有书的那种匮乏感,我在满足自己对书的占有需要。
这种我小时候读书的环境,一方面让我产生了一种没有书的匮乏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我特别渴望占有并拥有很多很多书,另一方面也促使我读了大量的五花八门的书,训练了我阅读的速度。
我看见了那个小时候的渴望读书的自己,想跟小小的自己说,“你很棒!读书很棒!你很会读书!我们以后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好不好?”“我们不着急,可以试试把一本书看一百遍,好不好?”
当我对那个小小的自己说这些话的时候,眼泪在不停地流,两个我跨越时空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