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发现,学琴者在练习时,那些所要练习的难度较大的乐段、乐句,如果能和其前后相关的内容连在一起练习,这样到了演奏整首作品时,就会更加流畅,正确率也更高。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如果只练难度较大的片段,容易造成熟练度不“均衡”
虽然说有难度的乐句,我们要重点练习,用更多的遍数进行重复,但这也容易产生两个“极端”。
那就是一旦练熟的地方,就会变得非常熟练;
而作品中的其它部分,尤其是难度较大片段的前后相关内容,却尚未很熟练。
虽然它们并不像那些难点乐句,练起来较为困难。但由于重复的次数较少,花费的精力也较少,导致到了演奏整首作品时,就会出现连接“不自然”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①速度不统一
如果没有节拍器辅助练习的话,练得相当熟练的部分,速度很容易演奏得较快,甚至是过快。
而到了练得较少的部分,则又容易慢了下来。②指法转换得不够流畅
非常熟练的部分,学琴者的指法一定是准确且有序的。而那些练得较少的部分,则可能并无固定的、稳定的指法。
所以就会导致,乐曲进行到这里时,学琴者的指法,忽然从很熟练到并不太熟练,或是从并不怎么熟练,一下子进入了很熟练的“境界”。
这样的前后反差,很容易导致指法不能灵活地“运转”,从而造成“卡顿”。
二、虽然刚开始“分开”练习效果更好,但不可以“割裂”看问题
当我们对于难点乐段或乐句,进行逐个“击破”时,不得不承认,与其它部分“分开”练习的效果,确实是好。
除了可以更专注地进行“刻意练习”外,还可以很好地达到练习强度,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的部分,我们就要练得很少,甚至是不练。
相反,想要使自己的演奏更加流畅与稳定,我们最好在解决了难点问题后,能够把作品完整地多演奏几遍。
如果每次的练习时间不允许的话,那起码也要把难点部分的前后相关内容,一起多练习几遍。
这就是为什么可以分开练习,但练到最后,还要“整体”演奏,并且不可“割裂”看问题呢?
因为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作品时,是乐随心动,心随乐动,即思绪“流”到哪,也就写到哪。
整个过程,是完整的,流畅的。
而我们只有在进行“整体”演奏时,才能体会出作品的意境与含义。
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只猛练难点部分,做不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