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之七《盗跖》、之九《渔父》
《盗跖》共分三章,《渔父》共分两章,因为主旨都是抨击儒家仁义礼教思想对社会的毒害,其观点前后有关联,所以结合起来。《盗跖》第三章痛斥世人对富贵显达的贪婪之心。
关于杂篇之八《说剑》,许多庄学研究大家都认为此篇与庄子思想不想干,怀疑并非庄子所著,有人甚至认为是纵横家冒充庄子的名义而作,因此粗读而过。
庄子经常说儒家和墨家思想愚昧可笑,《盗跖》和《渔父》两篇可以说是拉开了架势,直接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予以痛斥,用盗跖(zhí,一个叫做跖的盗贼)为标题,就是为了讽刺儒家的所作所为皆是欺世盗名,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指孔子)?这句反问,完全可以让人感受到那种难以抑制的气愤。
庄子反对儒家思想,主要有这么几条:
首先,儒家仁义礼教思想主要来源于周礼,修文(即文王)武(即武王)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可是,当时的周天子已经对各诸侯国失去掌控,天子之名也是名不副实,对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残酷现实,庄子及其后学都认为罪在天子,所以对那套空谈无用的仁义礼教是极其反感的。
其次,庄子主张人人无为、去知,对治天下的态度是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即各任其职),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他认为人首先要回归自然本性,去除多余的知识和机巧,然后再考虑是否施教。就像是关好门窗打扫屋子里的灰尘,然后保持密闭。儒家思想是主张人人讲仁义守礼教,对治天下的态度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臣父子要各守其道)。意思是要通过施教来实现正确地各做各事,就像是敞开门窗打扫屋子里的灰尘。庄子觉得这样做当然是不行的,人有八疵,事有四患(见《渔父》篇),你怎么“扫”的干净呢?所以,庄子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是冲突的。庄子指责儒家思想,说他们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又说无耻者富,多信(即言)者显(指夸夸其谈的人显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又说小盗者拘(即拘捕),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还说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即成王败寇)。诸如此类的话,说明庄子认为当下满嘴仁义道德的人,所为皆是追逐名利和篡位盗国的可耻之事,这就是儒家仁义礼教带来的危害。
再次,庄子主张重生,并且首先是要珍视自己的生命。可是儒家弟子像救火队员一样奔行于各国,苦心劳形却得到个不容身于天下的结果,多么可悲和愚昧。
客观地看,儒家弟子所为皆是不得已,乱世之中谁不想退隐保命呢?谁不知道天真朴素的本性最好呢?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讲仁义礼教又如何能教育世人、怎么能回归自然本性呢?面对生灵涂炭,孔子积极推行儒家学说,不顾个人安危希望救民于水火,实属不易,这是忧天下之仁慈心。
《盗跖》第三章的寓言人物分别叫做“无足”和“知和”,就是“不知满足”和“知晓中正平和”的意思。其中,无足说了一句话:“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犹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如果一定要固守名声,劳苦形体弃绝甘美,用简朴的生活条件来维持生命,这也就像是久病而不死罢了。看完这句话,犹如自己正在接受先贤的“拷问”,羞愧的无地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