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因为领导的回话有些生硬,我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我早上没跟她打招呼,是不是我在工作上让她不满意?
这一想把心情搞得紧张起来,后来发现她就是太忙了,没时间和我好好说话而已。
生活中,我们总是容易陷入对别人的过度关注中,试图从 ta 们的言行举止中揣摩出什么深意。
其实,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的脑补大戏!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罗翔老师的一句话:
“只要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去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发生的事,简单点,钝一点,慢一点,你会发现你过的很自在。”
01、没说就是没有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跟领导或者亲戚聊完天后,心里总是像放了个小马达,反复琢磨跟他们说的每一句话。
就像我上次和部门聚餐,部门经理问了我一句:
“最近忙不忙?”
我一听,心里顿时就嘀咕一下。
这是不是在暗示我最近工作表现不佳,还是说他想让我多承担一些工作?
我心里盘算着,半天挤出两个字:“不忙”。
结果才发现,他也问了我旁边的同事,我才发现其实只是随口一关心,并没有任何特别的含义。
我这内心戏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啊!
所以,我也总结了一个万能的社交小贴士:
把所有的话都按表面意思理解,不明白的地方直接发问。
如果对方不直说,那问题就不在我们,是他们表达得太隐晦了。
我们没必要为了猜测别人的心思而陷入内耗和烦恼中。
就像亨利·福特说的那样:“你不能通过谄媚或猜测他人的心思来赢得朋友。”
别怕自己太老实、不圆滑,听不懂别人的弦外之音。
对方没有明说的,一律当作没有,真的别玩脑补大戏了。
这样,你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猜测和烦恼啦。
02 、提高钝感力
渡边淳一在 《钝感力》一书中说:
“有意的钝感,可以令人忘掉那些讨厌而郁闷的事情,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前的心态生活下去。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而且也可进一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使身体充满活力。 ”
说到高敏感人群,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劣势。
其实,我觉得高敏感并不是坏事,它意味着我们对事物有着更强的感知力。
但我们也要学会刻意练习,提高钝感力,降低对伤害的感知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提高钝感力,并不是要我们变得麻木不仁、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
而是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就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毕竟大部分人其实都不那么关心别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
所以,我们也没必要为了社交关系里的言行举止而陷入内耗,为繁杂和琐碎的事自寻烦恼。
想起之前有一次,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结果有个朋友在下面评论说:“哎呀,你最近的皮肤好像不太好哦!”
我一看,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是嫉妒我还是讨厌我?
后来我想了想,其实她就是直肠子,可能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恶意。
如果我因为这句话就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中,那岂不是太不值得了。
我们要学会拥有有益的钝感力,就像《钝感力》这本书里说的那样:
“具备有益的钝感力,指的就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能量和心力了。
人生短暂,不要再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烦恼和纠结,多提升自己智慧吧。
03、做真诚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过好今天》书中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
“互联网上有很多职场博主建议“不要在职场里寻求真善美”“不要当职场里的‘傻白甜’”,但我认为最高明的职场能力就是善良真诚,宁可傻一点儿,也不要精一点儿。
因为我们都是从学生一路走过来的,没有经历过那么复杂的环境,炼不成“人精”。
在职场上,如果不能长袖善舞、左右逢源,那不如始终保持真诚善良。
很多时候脱离自我是件很难受的事情,保持真诚善良至少可以让自己心里舒服。
真诚善良不仅是职场“必杀技”,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想说,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其实越简单越好。
我们没必要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也没必要去迎合别人的喜好。
因为只有真实做自己,才能吸引到真正懂你、喜欢你的人。
三毛说:“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间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简单、钝感、慢生活的人吧,你会发现这样的生活其实更加美好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