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三章“教学法的本质”,又用了三天时间。
本章核心讲了教材与方法的问题。先讲了教材和教学法的统一,然后分别讲了一般的方法,个人的方法。魏老师说一般的方法就是脱离教材的方法,个人的方法就是不能脱离教材的方法。我们读杜威,就是在读一般方法。一般方法对自己有启发,但不代表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而是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期末结束后,教育局将组织教龄15年以下部分文化学科教师培训。教育局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是讲座或者还有人上示范课(好像没有课堂展示),我看了课程安排,其实效果有可能并不好。即使是名家上课,老师们回去后都不能照搬,不是说他的方法不好, 而是一般的方法不能直接迁移。
近几年,我们都听到“工作坊”之说,工作坊的模式就是观察别人,自己操作,相互讨论。要成为一个好的教学者,不能依赖于别人的方法,要大量的听评课和实践,在具体的情境中有方法的指导,才会建立起灵活的个人经验,理论与实际要相结合。
在讲个人方法里面,提到有效地、理智地处材料的各种方法的四种态度:直接性,虚心,专注,责任心。魏老师讲这4个词实质上是一个同义词,是同一个过程,一个良性教育学循环。在一个健康的、深度的学习里,我们的学习一定才是直接的,开放的,专注的,有责任感的。202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