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天蒙蒙亮,坐在书桌前的我,再次翻开《曾国藩传》,内心五味杂陈。面对这个历史上争论不一的大人物,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曾国藩,晚清一代中兴名臣,历史上可以与孔子、王阳明论资排辈的半完人。他出身卑微、资质平平,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他仅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从一个乡野“笨童”一步步走到权利的顶峰——成为大清朝的勋高柱石一代名臣。
曾国藩所处的晚清王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朝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毫无疑问,在这种大环境里的曾国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可谓步步荆棘,行行血泪。
为力挽晚清将倾的大厦,他只手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在官场上,他有过常人不及的风光;在战场上,也吃过常人不及的苦,甚至数次不堪忍受失败的打击,绝望到投江自杀。
是啊,世间从来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谁天生就是出类拔萃。那些名留青史、令人称道的人物,无一不是在点点滴滴的挫折与坎坷中成长起来的。
一:勤能补拙。
少年的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慧,反而是个“笨”童。他的科举之路也不算太顺遂,从14岁一直到22岁,连考七次,才成为一名秀才,27岁才中进士。
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背书的那个传说,话说曾国藩年少时夜里挑灯背书,恰逢小偷光顾他家,那小偷隐于梁上,想等曾国藩背完书后好下手。
哪知一篇文章,曾国藩反反复复背了很多遍,仍然磕磕绊绊背不下来。那小偷等的腿都麻了,心也焦了,实在等不下去就生气地从梁上跳下来,将那篇文章当着曾国藩的面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从这个传说中足可以看出,曾国藩超于常人的勤奋与刻苦以及不受外界干扰的超凡定力。
这一点大概得益于家庭对他的影响。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 ,性格刚烈、勤劳治家,并注重教育,他还对自己立有早起的规矩 ,多年如一日地坚持。
父亲曾麟书 ,屡试不第却坚持科考,直到43岁才圆了秀才梦。
一个好的家庭,不是有多殷实富有,而是一代一代向上托举。于子女而言,父母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励志教材。
二:忍人所不忍。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每个成大事的人,都会经历各种挫折。曾国藩在江西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也是这段艰难岁月让曾国藩脱胎换骨,羽化成蝶。正如尼克松说: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军事上的致命打击。曾国藩本一个文弱书生,却不得不带领湘军转战南北。说实话,他并不擅长领兵作战,所以起初也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尤其是在江西遭受了两次毁灭性的战败,一次是靖港战败,一次是湖口战败,湘军损失惨重,他几乎绝望到投江自杀。
清廷的不信任与猜忌。战场上的接连失败,也让咸丰帝对曾国藩很不满,他把所有的过错都统统推给了曾国藩。咸丰帝对曾国藩始终忽冷忽热,对湘军始终抱有戒心。
大清的统一安稳需要曾国藩,但是咸丰帝又担心曾国藩日渐强大后会贪婪上他的江山,这样比太平天国的造反更可怕。
所以曾国藩在江西多次请求督抚实权以统筹资源,朝廷不仅拒绝,反而斥责他 “劳师靡饷”。
为这样的领导卖命,曾国藩的心累与心酸是我们常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政治上的孤立无援。曾国藩在江西,也非常孤立无援,受到江西官场的排挤。一个外来人,在江西的地盘,想要建功立业,可想而知,当地的官员多么不待见他、排挤他。遇到事情,很多官员不但不伸出援助之手,更可恶的是,都在等着看笑话。曾国藩除了手中的那点兵权,再没地方实权。他办事处处求人,处处碰壁。可谓看尽了地方官员的眼色,受尽了屈辱。
曾国藩在江西的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但他唯靠“忍”和“韧”,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后来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
三:能人所不能。
曾国藩在京为官,他十年七迁,连跃七级,书写了大清官场上的神话。五年之内,从七品一跃而为大清的二品官员。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这是多少职场人可望而不可及梦。
上天如此垂哀曾国藩,除了得到老师穆彰阿和道光皇帝的赏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本身过人的能力。
卓越超群的军事才能。晚清的绿林军腐败无能,无法对抗外敌的入侵。而曾国藩创建湘军,亲自招募,亲自训练,创立了“以礼治军”的独特思想。在军事战略上,他用“结硬寨,打呆仗”对抗聪明人的捷径。在剿灭太平军时,他用“挖壕沟、筑高墙、步步为营”的土办法,十年磨一剑灭了太平天国。事实也证明,清廷的安稳始终得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
审时度势的为官智慧。曾国藩在官场上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总是能审时度势,面对官场政局的瞬息万变,他能很快做出反映,选择好自己的方向与位置。
他在京为官时深受老师穆彰阿的赏识与器重,受其举荐一路平步青云。
之后他又一名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代表与追随者,而深得肃顺赏识重用。
老师和肃顺倒台都没有给他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这与曾国藩平时脚踏实地工作,不依靠攀附关系走捷径是分不开的。
后来,慈禧登台,奕訢力主学习西方,与洋人合作,欲兴办洋务,曾国藩又与奕訢的想法不谋而合。之后奕訢被夺权,曾国藩也没有受太大的牵连。
或许我们都觉得曾国藩缺乏始终如一的风骨,可恰恰是曾国藩的这种审时度势让他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始终能安身自保。
返躬自省的修身之道。曾国藩一直都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他从30岁开始坚持写日记,直到临终前一天。他将每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如实记录下来,认真反省。比如在日记中他会反思自己当天的言行是否得当,情绪是否稳定,有没有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等。
出现问题,他总从自身找原因,然后去调整去改变。其实现实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更无法改变他人,我们能改变只有自己。
曾国藩让我明白,生存的法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能力才是自己最好的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