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
父母们生怕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各种焦虑地为孩子规划未来,希冀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马云曾表示:阿里巴巴在招聘新的大学毕业生时,更喜欢成绩排名略低于尖子生的学生。
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得知:
无论是世界前端的硅谷,还是蓬勃发展的中国产业,它们更热衷于招聘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本书是由数据时代管理领域的国际权威,安妮卡·施泰伯博士所写。她深入采访和研究硅谷企业,著作了《谷歌模式:快速变化世界中的管理创新》《硅谷秘密:创业成功的基因》,致力于寻找企业成功的秘密。
在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硅谷与中国企业成长的相似之处与差距。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窥视到,优质企业极需创新型人才。
这就给父母们指出了方向。我们的育儿理念或许也可借鉴这些创新型企业的成功模型。
有创业精神,不是打工人
小米在一则招聘信息的任职资格里写到:有创业精神,不是打工人。其在总监级职位的任职资格里,甚至包括“性格古怪”的奇怪要求。
百度前高管郭怡广曾说:“我们想要的不是奴性服从的人,也不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产物。”百度一直在努力避免形成奴性和等级思维方式。
谷歌的招股说明书里以警告开头:谷歌不是一家传统的企业。我们也不想成为一家传统的企业。
它们都在尽力保护并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份执着和信念,是它们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它们不再着眼于外部竞争,而是更多地吸收创新型人才,关注自身,打造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占领市场。
本书作者在采访硅谷企业家时,他们坦言:我们不再追随竞争,竞争导致平庸。“企业里最重要的员工就是那些研发和改进产品的人。”
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得不让父母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受欢迎?
那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他们将是有创业精神、有改变世界之愿的创造者,而不是只为养家糊口的打工人。
创新意识,并不是凭空想象、无中生有的天方夜谭。重新认识“创新”,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情况。
正确认识创新,不惧改变
“创新”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更新。
被功能公认为“创新研究之父”的约瑟夫·熊彼特明确区分了“创新”和“发明”。他认为,创新可以是发明,也可以是对发明的补充。
不同新颖度或颠覆程度的创新,其影响力是不同的。
有些创新甚至可以打破行业的传统逻辑和规则,创造新的行业。
有些创新源于模仿,这是一种曲线学习的适应性创新过程。
张瑞敏在砸碎76台劣质冰箱后,与德国利勃海尔进行合作,综合并模仿日本、德国和其他国家的管理理念,创新出海尔特色的的独特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调整的管理方式,助力海尔成为全球家电的领军企业。
在海尔的产品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在已有事物上改良的创新。
比如:在标准洗衣机的基础上,创新出了清洗蔬菜的“洗衣机”、专为狭小公寓设计的低能耗洗衣机。
可以说,创新并不是一件无的放矢的事,而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必然趋势。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孩子们只要掌握一种能力,就能拥有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潮流,创造世界。
掌握动态能力,改变世界
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曾说:“变化本身已经改变了。”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
处于时代洪流中的我们和孩子们,就需要掌握一种动态能力,以适应和改变世界。
动态能力即是感知能力、抓取能力和转化能力的有机结合。
拥有发现和理解机遇及威胁的感知能力,及时了解时态变动。抓取并灵活运用资源,从机遇中获取价值,规避和化解风险。将价值和风险转化为应对下次机遇及威胁的能力,并持续更新。
英特尔是硅谷一家芯片制造商。它在成立初期就在存储芯片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就。它的产品很快就被模仿,市场上开始销价竞争。
英特尔感知到个人计算机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不成熟的现状。
它没有在旧有市场上与人竞争角逐,而是接受挑战,运用动态能力,转战个人计算机所需的更高级芯片,创新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持续创新的舞台早已搭好,能在舞台上稳占一隅,呈现愈发精彩亮眼演出的,正是这些掌握并灵活运用动态能力的佼佼者。
他们改变世界,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华彩的世界也给了他们更多的舞台。
正如理查德·佛罗里达所说,变化是无孔不入和持续发生的。
我们养育孩子的理念,或许也需要随着变化而变化,创新地打破常规,也给孩子从小树立创新的理念。
我们也可以像经营一家优质企业一样,养育孩子。
《中国能超越硅谷吗?》这本书里的创新管理理念,也许能帮助我们。
这个世界之问的答案也将由我们来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