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道杨绛是一个大才女,在文学界很有地位, 被大家尊称为"先生”;
知道她是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的妻子;他们在清华大学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被传为佳话——
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知道她翻译过经典名著《堂吉诃德》,写过著名的长篇小说《洗澡》,还有许多剧本、散文,短篇小说等作品。
可是,说来惭愧,《我们仨》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文字。结果,这本书让我哭了又哭,哭了又哭。
(2)
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我们两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后面还附录了一些书信和字画。
第三部是本书的主体,占全书的四分之三。
如果我先看这部分,就可以透过字里行间,领略杨绛先生独特的文字魅力和叙事方式:朴素平静,散淡从容,灵动诙谐,简洁利落,细腻真挚······
或者,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可爱的“痴气”和“呆气”,还有一些不近人情不畏权贵的“傲气”······
或者,可以感受到钱钟书与杨绛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相互尊重又相互欣赏的情谊,他们是伴侣、是情人,是朋友······
或者,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还有许多有趣搞笑的对话······
或者,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动荡与飘摇,心酸与无奈,隐忍和压抑······
可是,我不知道,自然就顺着读了。
结果,一二部分,太过悲情,我哭了又哭,哭了又哭。
(3)
钱钟书病重之时,杨绛每天都去照看他。文中说:“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这样的描述细腻生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衰老和死亡的无奈,对老伴的深情与不舍跃然纸上。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样的文字,读来心酸心痛。
(4)
然后,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也病了,左右夹击,东奔西跑,两边揪心,但她没有哭诉,没有抱怨,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带过: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的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她平静的描述,却让我泪流不止。
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驿道上走,满心伤痕累累,绝望、无助、孤独,寂寞,却要强撑着坚强······只听得见落叶沙沙响,也许有微风,却吹不散所有的伤痛与哀愁。
(5)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生命中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相继离世,这样的伤痛非常人能够忍受,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气来承受这一切啊!不敢想,不能想,也无法想。
终究是散了,顾望徘徊,唯有感叹“人生如梦”。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所以,再看后面的内容,明明是朴素又淡静的描述,明明只是一家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只是在讲柴米油盐,却让人读出了刻骨的伤痛和无奈。
(6)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我想,现在他们一家人应该相聚了。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