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之作——《我们仨》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知道杨绛是一个大才女,在文学界很有地位, 被大家尊称为"先生”;

知道她是钱钟书先生相濡以沫的妻子;他们在清华大学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被传为佳话——

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

知道她翻译过经典名著《堂吉诃德》,写过著名的长篇小说《洗澡》,还有许多剧本、散文,短篇小说等作品。

可是,说来惭愧,《我们仨》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文字。结果,这本书让我哭了又哭,哭了又哭。


(2)

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部:我们两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后面还附录了一些书信和字画。

第三部是本书的主体,占全书的四分之三。

如果我先看这部分,就可以透过字里行间,领略杨绛先生独特的文字魅力和叙事方式:朴素平静,散淡从容,灵动诙谐,简洁利落,细腻真挚······

或者,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可爱的“痴气”和“呆气”,还有一些不近人情不畏权贵的“傲气”······

或者,可以感受到钱钟书与杨绛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相互尊重又相互欣赏的情谊,他们是伴侣、是情人,是朋友······

或者,可以看到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画面,还有许多有趣搞笑的对话······

或者,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动荡与飘摇,心酸与无奈,隐忍和压抑······

可是,我不知道,自然就顺着读了。

结果,一二部分,太过悲情,我哭了又哭,哭了又哭。

(3)

钱钟书病重之时,杨绛每天都去照看他。文中说:“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

这样的描述细腻生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衰老和死亡的无奈,对老伴的深情与不舍跃然纸上。

“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这样的文字,读来心酸心痛。

(4)

然后,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也病了,左右夹击,东奔西跑,两边揪心,但她没有哭诉,没有抱怨,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带过: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的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

她平静的描述,却让我泪流不止。

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在驿道上走,满心伤痕累累,绝望、无助、孤独,寂寞,却要强撑着坚强······只听得见落叶沙沙响,也许有微风,却吹不散所有的伤痛与哀愁。

(5)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生命中最亲近最重要的人相继离世,这样的伤痛非常人能够忍受,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气来承受这一切啊!不敢想,不能想,也无法想。

终究是散了,顾望徘徊,唯有感叹“人生如梦”。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所以,再看后面的内容,明明是朴素又淡静的描述,明明只是一家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甚至只是在讲柴米油盐,却让人读出了刻骨的伤痛和无奈。

(6)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我想,现在他们一家人应该相聚了。

祝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三)古驿道上相失 这天很冷。我饭后又特地上楼去,戴上阿圆为我织的巴掌手套。下楼忽见阿圆靠柜台站着。她叫的一声“娘...
    初衷_827d阅读 736评论 0 0
  • 文/何以今昔昨 近日,有幸拜读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读后,伤感越发地浓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用了平实的文...
    何以今昔昨阅读 594评论 0 6
  • 昨天开了一个吐槽大会我主持的会议开始前跟老板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全程他少说话让大家尽可能的去谈 也许是大家压抑久了大...
    承谦阅读 410评论 0 2
  • 悲天悯人行脚僧,持钵渴饮江月升。盘膝论道何人听,潮起潮落数清风。
    顽木阅读 31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