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P.E.T父母效能训练》第三章,“如何听,孩子才会说:接纳性语言”。这一章内容极其丰富,详细介绍了“门把手法”和“积极倾听”的方法,以应对孩子处于问题区(有需求需要满足)时的情况。
阅读完这一章,发现拥有问题的孩子,语言中虽然是在描述行为或事件,但实际上是在表达情绪。比如“学校太没劲了!”,“英语老师太讨厌了!”“作业太难了!”,说的虽然是学校、老师和作业,但实际上有可能是在表达自己的沮丧、失望和不满。父母们此时需要做的绝不是提供行为准则,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或者怎么做;而是应该真诚地接纳他们的情绪,与他们“共情”,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相信孩子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要从孩子的视角准确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情绪,就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们的方式去看世界。这对父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核心观点:1. 父母必须先接纳孩子,爱其所是,并表达出来。因为人们总是更乐于和接纳自己的人交流。2. 父母要学会“积极倾听”,准确解读孩子的情绪,与之“共情”,这是亲子交流的关键。
关键词: 接纳性语言、被动倾听、积极倾听
阅读收获:
第二遍分析阅读和快速阅读的收获完全不同。首先说到“接纳”的问题,反省自身,其实对孩子的接纳程度很低,因为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干涉孩子的活动。比如,他用乐高搭建一个城堡时,我会告诉他,“要在这里留个大门,城堡没有大门怎么出入啊!”;他要反复玩字母牌,从A摆到Z,我会评论“这样有什么意思。你能学到什么?”
我自认为是在陪伴、指导孩子,其实是不接纳孩子目前的状况,对他有更高的期待。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孩子会一直说“妈妈和我一起玩儿!”,“妈妈玩儿给我看!”,“妈妈帮我!”。
主动承担了太多应该是孩子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完美妈妈”的路上越走越远。其实我的内心是想要个“完美”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