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旅行》第二,三故事。关于印度之行,两个故事,关于印度旅行中地毯和美食碰撞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火花。
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个人印象是很矛盾的。看过太多关于印度的故事,觉得神秘。关于印度的一些电影,觉得浪漫唯美,而且大多很出名,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当然恐怖电影也是够血腥。印度的舞蹈实在是有魔性的,歌曲也是如此。印度英语各种口音也很好玩。中国游客在印度留下的一些举世闻名的报道也是让人心塞。而詹老师的印度之旅,也是一波三折。但是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
火眼金睛未必能拆穿糖衣炮弹。阅历丰富如老詹,都能在印度商人库玛高超的谈判艺术中,败下阵来。被自己喜欢的地毯,加上商人优雅朗诵自己喜欢诗人的作品中蒙蔽了理智,刷了无数个零的账单。又在后面的旅程中发现,原来同样的地毯只要购买价的十分之一,令人对印度人的买卖“骗术”瞠目结舌。
书呆子因为诗买了昂贵的地毯。
时恐秋霜零草莽,韶华一旦随花葬。
微尘身世化微尘,无酒无歌无梦想。
---奥玛·开俨
最后还用诗来安慰自己,也是有趣。
道失冥关谁借问,了无归客说崎岖;
漫漫别路深如许,寂寞行人只自知。
---奥玛·开俨
这两首诗都是黄克孙先生的译文,商人都是用本地古语朗诵,可能别有一番神秘风味。不得不说,读詹老师的游记,会大涨见识,因为他不止讲过程,还讲了他参看的是哪一本书去旅行,回去之后还会做研究功课,研究一下这个诗人的译名合不合理,细致到参考哪一本书哪一年都要标注注脚,细致得和读一篇学术论文一样。拍一页大家感受一下。
一方面惊叹詹老师博览群书耐心细致,另一方面也略有一点掉书袋的嫌疑。当然,这也是书呆子的作风。甘拜下风。惊叹于这个故事中印度商人高超的销售“艺术”,他们侃侃而谈,可以让你原本不怎么想买茶叶,变得想买,只是看看地毯,变得心甘情愿掏腰包。其实,现在旅游景点一条龙服务,导游店铺旅馆门票等环环相扣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在印度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商人比我们的商人更深藏不露,懂得把真实包裹在层层诗意文雅文化糖衣里,再发射给喜爱的人们心里,自然很少人能招架住甜蜜蜜的攻势。
另一段故事,是探索印度的美食。一度觉得印度的美食应该很少。大概是源于一次不愉快的印度餐厅用餐经历,颜色大黄大红大绿的,刚吃还好,吃多了就让人失去胃口。但是詹老师笔下的这家餐厅,似乎特别美味。原本的旅行社规划的行程有问题,在詹老师的抗议之下,遇到旅馆的好心总裁,带领他们参观厨房。在厨房里,大长见识,品味到正宗印度味,比如这道坦都里烤鸡。
我先拿了一块烤鸡,这烤鸡果然如阿布都巴利所说,不是刀切,而是手撕,裂口粗犷,腌制容易入味,腌制酱料用的是晾吊去水的优格和香料,其中辣椒粉不少(也包括甜辣粉),故烤鸡色泽呈诱人的橘红色,鸡肉表面更有高温烧炙的黑纹和扑鼻的焦香,紧接着试一口,嗯,这鸡肉烤得太好了,外表焦脆,内里柔软多汁,可见火候掌握极好。
打得都馋了。ORZ。一直都很少去看美食评论的文章,觉得吃不到看着实在很煎熬。当然也一直很佩服,能把食物写得有滋有味,身临其境,恨不得去吃一口的美食评论家。就不用说其他的食物了,总之看得直咂嘴。具体不知道哪个旅馆,作为一只吃货找到一点线索,泰姬玛哈陵所在的阿拉格城里的一个豪华观光旅馆,餐厅叫莫卧儿厅。不过,估计还是很难找到的。
无论有没有书的指引,旅行的路上,总是喜忧参半的。想起去年的几次旅行,参看网络上的各种攻略游记,走下去也是有好有坏的,并不尽如人意。唯一一次随意不做规划的自驾游,也不见得比规划完整的行程差。只要人在途中,就能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小伙伴的另一面,发现怎么去和困难握手言和,还能学到书里告诉过我们,我们当初不曾领悟,经历过后恍然大悟的一点感触。
旅行,能放空自己。
太适合逃避现实了。
想逃避什么的时候,就去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