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6

明清朝贡体制




1. 制度定位与政治逻辑

天下观的核心载体: 

  朝贡体制是儒家“天下秩序”的制度化实践,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等级化国际观,与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权平等观念根本对立。 

双重功能: 

  政治象征:通过册封(如清朝颁金册于朝鲜国王)、朝觐礼仪(三跪九叩)确立“中国-藩属”尊卑秩序。 

  边疆治理:清朝将蒙古、西藏、新疆纳入理藩院管理,朝贡与羁縻政策结合,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2. 经济与文化机制

厚往薄来:赏赐价值远超贡品(如清朝回赐琉球贡米10倍市价的丝绸)                          乾隆称“天朝不宝远物,以示怀柔”      

朝贡贸易: 使团附带的官方贸易限额进行(如明朝宁波市舶司对日本“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 清朝广州十三行垄断西洋贸易              

文化辐射藩属国接受中国历法、年号、汉字(如朝鲜称“小中华”,越南仿建孔庙)                 日本虽未入体系,但吸收朱子学为官方意识形态 

3. 典型史实深度剖析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政治目的:重建元朝崩溃后的东亚秩序,“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朝贡成果:30余国遣使入贡(如苏禄、榜葛剌),但耗银600万两,后期遭朝臣反对。 

马戛尔尼使华(1793): 

  冲突本质:英国要求主权国家平等通商 vs 清朝坚持朝贡礼仪。 

  乾隆回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凸显体制封闭性。 

琉球两属现象: 

  同时向明清称臣纳贡,又接受日本萨摩藩控制,反映朝贡体制的弹性与工具性。 


4.朝贡体制在清朝边疆治理中的作用。 

政治整合:理藩院管理蒙藏回部,朝贡仪式强化文化认同。 

经济调控:限制贸易规模,防止边疆势力坐大(如准噶尔)。 

局限:忽视主权边界,为近代列强渗透埋下隐患(如缅甸贡榜王朝被英吞并后清朝无法干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历史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合葬的“明孝陵”。被...
    文渊阁阅读 1,699评论 0 3
  • 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目录 彼岸花开:东瀛日本的上下三千年(25)源实朝,孤独的精神中国人 依照琉球国自己...
    重舟阅读 781评论 5 7
  • 作者简介 钱穆(1895 - 1990),江苏无锡人,近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中国学术界将其与吕思...
    2e9bf6ba8308阅读 1,088评论 0 0
  •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86小时,第1529日 阅读《从天下到民族国家》第五章多重的帝国与多元的帝国:唐、辽、元的...
    龙套哥萨克海龙阅读 227评论 0 1
  • 前言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 全书虽然才5万多字,但正如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沈渭滨所言:“篇幅虽小,学术...
    记慧阅读 8,160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