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六零后,小时候我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
那时候农村演电影几乎成了那个年代文化生活的全部。人们的业余生活除了偶尔看一两场二人转以外,剩下就是看电影了。
那时候物资匮乏,文化产品也不丰富,但是说实话,那时候文艺作品尽管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出来的可都是精品,我小时候就十分喜爱看电影。
我在黑龙江的农村,那时候农村演电影是靠乡村放映员赶着驴车,拉着放映设备来到村里放电影的。农村人都喜欢看电影,有时候生产队为了表达看电影迫切的心情,就会派马车去接放映员。
放映员先到场地巡视一圈,然后立起两根专用的铁杆,四角用铁钎钉在地上,用绳子拉起铁杆,铁杆固定好了就挂上银幕。晚上等天黑就开始放映电影,这就是过去的露天电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记忆也越来越模糊,如果再不抓紧记录下来,可能有一天真的会忘记了。
农村放电影现场有一些嘈杂,因为呼喊的声音此起彼伏,大人呼喊小孩,哥哥喊弟弟,姐姐喊妹妹,吃瓜子的,聊天说话的,有时候还有打架的。看电影的人有的是从大老远赶来的,大的要负责小的不能走丢。
等到电影一开演,现场就会很快安静下来,如果现场还不安静,或者谁的脑袋挡住了电影的镜头,放映员就会通过广播来维持秩序。
在我很小的时候电影都是小孩子愿意看的战斗片,我记得我看得最早的电影是《英雄儿女》,觉得英雄王成真令人敬佩。再接着看的是《闪闪红星》,我们十分喜欢潘东子,也喜欢东子的妈妈,因为潘东子和他妈妈都很好看。因为看《闪闪红星》,喜欢潘东子的样子,我们自己动手用红色的笔记本皮剪成红领章贴在衣领上,再用铁皮剪成红五星,刷上红油漆,等油漆干了,把红五星装饰在帽子上,这样我们就很像红军了。
再以后看《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都是十分喜欢的战斗片。还有《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嘎子和游击队长韩英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觉得最好的片子是《红日》,因为一开场大炮就轰,一气打到尾,解放战争实在是震撼。
过去看电影都是生产队包场的,露天电影农民不需要花钱,电影不是免费服务的,但是由生产队买单。那时候计划经济,文化计划得也很好,有的时候队里要包场什么电影提前一个月就会知道名字。
特别是自己的队要是包了电影,我们就会一天一天地盼那个日子快点来。因为,在自己的生产队看电影那是家门口啊,和黑灯瞎火走山路跑十几里路去看电影毕竟不一样。因为要在自己家的队演电影,我们就会和小伙伴承诺,为他们占地盘,那时候没有座位。
因为是露天放映,农村也没有那些设施,都是自己想办法坐或是站着看。前排的位置就是坐在地上,这个位置不怎么好,因为老是仰着头,角度也不好。有的坐几块砖或者石头、土坯。再往后一点的都是自己带的凳子,这要求离家不远,而且要占好位置。这个位置是最好的,因为前边的都坐下了,而且距离不远不近。
再往后一般都是男人,他们大都站着。
放电影那天,如果是在自己家的生产队,就会早早去搭一些座位给答应的小朋友。而且,那真叫享受,毕竟走几步就可以看电影了。
如果电影在别的生产队,就要跑很远的路过去,有的二、三里有的十几里路。去的时候还好说,因为天亮,小伙伴们在一起,等回来的时候就很糟了,有的时候和小伙伴走散了,只有自己黑灯瞎火跟着陌生人往家跑。有时候前边的人带错了路,还会掉沟里,赶上下大雨回家就浇得跟落汤鸡似的。不过赶上下大雨的时候不多,碰上下雨,回家还要担心父母批评责备。
记得那时候农村的人很淘气,有时候回来路过哪个生产队白菜地就会搬几颗白菜回家吃,等到看电影的队伍劫掠过后,白菜地就会一片狼藉。
第二天就会收到那个生产队的抗议,但是队长都会搪塞过去,农村人不讲什么权益赔偿什么的,队长们有时候会开起那种很黄色的玩笑,这事就算过去了。
那时候好电影真多,有刘晓庆主演的《小花》、这都是战斗片主题的,再往后爱情片多起来,什么《庐山恋》、《小街》等等。
我十分喜欢惊险的片子,特别喜欢看《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曲是蒋大为演唱的《驼铃》十分好听。
后来香港电影《少林寺》进入内地,迅速风靡全国,几亿人观看《少林寺》,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我记得我们乡里来了县里的放映队,因为《少林寺》是宽银幕影片,农村的放映设备无法播放,所以县里的放映队特意下乡来放映,那可真叫文化下乡。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到县城里读书,每个月学校会组织我们看电影,县城里的电影院就很舒适了,而且都是巨幕,回响也很好。有时候考试完了,我们自己也会花点钱去看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在城里看电影反而不容易记住了。我记得在县城我看过《芙蓉镇》、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雪山雄鹰》,影片讲述的是二战的故事。
又过了三年,我去城里读大学,一开始看电影还是很兴奋,记住了秦汉主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还有那个赚了无数人眼泪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后来同学一起看通宵电影,看些什么就都忘了。
我是电影迷,现在叫铁粉。
这样说是有道理的,记得有一次市里放映刘晓庆主演的《红楼梦》,因为是刘晓庆主演,又是大阵容,巨资投入,我下决心一定要看这部《红楼梦》。可是等到电影海报下来的时候,竟然是在市里好远的一个电影院,我找了很多热心陪我看电影的伙伴,这次他们都拒绝陪我去看,我才知道到他们不是真铁粉。
铁粉就是铁粉,后来我一个人跑到那个电影院去看《红楼梦》,漆黑电影院里才十几个人,我觉得好浪费,刘晓庆花几亿元打造的电影是这种结果,《红楼梦》也很平淡就很失望。
我们学校有个小放映厅,也会经常放一些电影,有的时候学生会干部会搞一些经典老片放来挣些钱,这时候我补上了一些经典的片子,什么《追捕》,《魂断蓝桥》、《罗马假日》都是那时候看的。
到上班的时候,我们厂有个老俱乐部,大概是建厂艰苦奋战的时候,为了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建设的。我记得管电影院的是个老头,每当有电影的时候,他就用他那难懂的四川口音播报电影消息。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老俱乐部不再放映电影了,新的俱乐部也不放映电影,如果再要看电影需要到市里去,我们去市里要一百里的路程,我从那时候开始,掐断了爱电影的瘾,有什么电影的消息也不再兴奋了,到现在我很少看电影,有时候会在网上找一些老片子看一下,现在的新片从来都不看了,觉得没有时间,不知道以前因为电影丢失的那些时间,是不是一种浪费。
再后来,闲置日久的老俱乐部炸掉了,我还有过一些心痛,随同老俱乐部埋掉的还有过去的岁月,尽管我不是那些兵团战士,但也替他们伤感了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