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是一部“物哀”的教科书“物哀“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简单来说,他认为“物哀”就是“真情流露”。举个例子,人们在接触到外部世界时,会触景生情,流露出或欣喜、或悲伤、或愤怒、或感叹、或恐惧、或满足等情感,这便是“物哀”。
“物哀”之中蕴含了独特的日本文化。而我认为,《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多处都有体现这一主题;甚至于,可以说《源氏物语》开启了日本文学的“物哀”时代。《源氏物语》是一部“物哀”的教科书。
那么《源氏物语》中具体是怎么体现物哀主题的呢?其实这个问题不乏名人大家的研究。叶渭渠先生认为:“从《源氏物语》整个题旨联系来看,‘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结合全书来看,我在整体上比较认同他的观点。
在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线之外混杂着“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而《源氏物语》虽然也有个人与家族、时代等的混杂,但只源氏公子一人的情仇爱恨便已成巨著。
“源氏公子”名为光源氏,此公是个风流非常之人。他“任情而动”,生性放荡,处处偷香窃玉,先后与二十几个女子发生关系。这以当下的眼光来批判称一句人不所容亦不夸张。可这段本该引人愤怒的情节,却令人感觉哀伤不已。
最开始,他与藤壶的恋情充满着痛苦与悲剧。至后来,他深爱着紫姬,却不断沾花惹草。在紫姬溘然长逝之后,他才深感人生无常,在紫姬的过世之中不能自已,精神全面崩溃,悲伤得如醉如梦。事实上,光源氏的每一段滥情都是一段悲剧,充斥着美丽和忧伤。他遇到的每一个女子都是有血有肉之人,并不是“一夜情”以后便再无下文,可这些女子却没有一个有个好结果,整本书也不见“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段段悲苦的男女恋情,很容易激起令人兴叹、使人哀伤的情怀。这种情怀是美的,它是真情流露,却又能超越卑污烦恼的俗世,将人情欲望升华为审美对象。这就是“物哀”的美学特征。
《源氏物语》中主人公源氏一生的私生活是主线,官场的政治斗争在书中笔墨并不多,却也不难窥见对世相的描摹。
小说描写了平安王朝时期贵族之间勾心斗角、争夺权力的斗争。其时正是日本贵族社会全盛时期,却依旧掩盖不了贵族内部的腐朽不堪。而另一边,那个时期妇女的地位却甚是卑微。先前提到光源氏滥情的二十余位女子没有一位有个好下场,其实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妇女可以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可以作为渔色享乐的对象,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与贵族的腐朽以及斗争一作对比,颇有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觉。人情世态、“天下大事“,这是作者所咏叹的,恰恰也是物哀对世相的感动。
紫式部对于自然的体察也是细致入微的。不论是盛时的景色,抑或是流放时的景色,各自都带着些忧愁。在她的笔下,自然似乎也是有生命的。例如写光源氏远离京都,避居须磨时的心事:须磨浦风吹来的波涛声,夜夜近在耳边,凄凉无比……但闻四面秋风猛厉,那波涛声越来越高,仿佛近在耳边,眼泪不知不觉地涌出,几乎教枕头浮了起来。她对于自然写作的强大魅力在于,紫式部赏花,我们即与之一起赏心悦目,她写观月,我们一起心心相印,春之心秋之心彼此相通。紫式部对这一切自然的细腻描写,读者将自己的心投注其中,发生强烈共鸣,这就是“物哀”的魅力。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裏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读完《源氏物语》,也就懂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