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当给予是由衷的,而非出于害怕、内疚、羞愧或是渴求回报,接受者才能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份馈赠。
【核心概念转述】与人沟通时,你的情绪要是平和的,不带任何评价和负面情绪,接受者从中感受到平等和安全,他才会接收到沟通信息。
【个人经验转述】这段话是成为一个优秀的给予者的捷径,却需要不断的修炼。这段话深入理解就是,人往往会“加工”“揣测”对方的话。
拿我举例,容易在和母亲说话时一点就炸。
妈妈起床了喊我起床,我一时半会没起来就开始延伸到我以后成家时,工作时怎么怎么懒,怎么怎么被婆家人嫌弃。
回来看到我没做饭就开始一边骂我一边做饭,说的最多的就是:老子在外头忙不完回家了还要伺候你,这个点不做饭还等着她回来搞。
仅这两件小事,她一张嘴我就不耐烦,无法用由衷的语气和她讲话。
起床晚,我也就入冬后八点起床,春夏秋的早起都看不到。
等她回来做饭?不存在,我到点饿了就吃,不饿就不吃,她老人家一日三餐顿顿卡点,觉得该吃饭了我还没吃就说我懒得抽筋。就没想过是我不饿么?
好吧,即便我告诉她我不饿,不好意思,妈妈的耳朵自动过滤。
甚至说我为了不让她继续吵宁愿饿一顿假装饱了。
我:……
是我的回答不够具体,还是妈妈的“觉得”天下无敌。多数情况下沟通无效。顺着她说时沟通有效。
还有我说不想吃三个字,她就能扩散成我嫌弃她做饭不好吃,现在见不得她,等不及要把她赶出家门。
我这暴脾气,快按压不住了。
只要不控制住和老妈说话就是连枪带棍,可是要我控制住,除非我是神或者非暴力沟通用到极致,不然忍着真难受,心里憋屈。
【行动指引】当我看完《非暴力沟通》一书,才发现对自己的情绪感知能力是如此薄弱。
其实我们都可以借着这本书的逻辑线,一点一点解剖自己的情感世界。
自我情绪察觉的这个过程开始训练时是无意识的,一想到要感知自己的情绪就一个星期没碰这本书,是怕学不来,还是害怕自己暗黑的念头越来越清晰?
又或者觉得自己剖析的不对和浅显就懒得麻烦?
看这本书,就像把自己的灵魂抽离出身体成了一个理智而冷静的旁观者,把自己走过的路重新回顾一遍。和修复bug一样,能一眼看出漏洞在哪里,并如何修补。
有了这个能力,未来的路会越走越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