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交流会四(7月29日)过了11天,是值得回顾、反思的好时间。契机是朱老师将大家评价的问卷整理分享到了小群里。
少个人
直到今晚才突然发现,自己连参加交流会四老师真正人数都没有搞清楚。原来参会老师应该是29人,杨艺柳老师去交流会二,应该剩28人。今天看表格居然只有27人!怎么少个人呢?
再看群里面共33人,29参会者+3组织者+1朱老师,群没错!但是,就是少个人!为了搞清楚谜团,我根据头像+对照表格,最后找出来少了湖南的李玲老师。(但她一直在群,我冒昧的给她私发消息,想询问是不是没有来北京现场,不过一直在群里会不会有被打扰。出现感叹号,我被删掉了。太棒了,我正愁删不掉好友呢!)
建群晚
当其他组织者热火朝天的建群邀好友时,我们三人不想建群那么早,前期进群没什么作用,也会冗杂信息。但是又怕给大家带来恐慌和焦虑,我添加每一位小伙伴,告知会在26号建群,以及提示想“昵称”。
实际是25号建群,那天看到朱老师大群发消息,如果有参会不了的老师需要请假。因为有所有好友,建群几秒成型,非常顺利。甚至不需要查人,我前期有备注。当时让李强老师查人数,主要是提醒没有改备注的老师改备注。
准备快
我、李强老师、蔡银老师27日晚上都到了学校,为28日准备会场。在这里跟着蔡老师学到一个关键技术——手机遥控播放PPT。 PPT上有手机遥控这个功能,居然从来没有看见、关注和使用它。
蔡老师最先到达110,先试播放PPT。我第2个到,考虑分组时桌椅摆放。李老师到时候,我和蔡老师已将桌椅摆放完毕,主负责黑板设计。圆滚滚的字真好看,关键他说没练过。我也起到一点作用,给黑板右下角的小草注入灵魂。
后来我们三个人又细化流程,从争论到统一,拿物资、改PPT、备主持词。上午完成95%的准备。下午有空出去爬长城。
自我鼓励
1.小辣椒,时间把控。
前期我们三个人没有明确分工,不过看蔡老师和李老师都很忙,那我做一个串场PPT、准备串词吧。(总得发挥点作用。)默认主持就是我啦。喉咙当时不舒服,幸好发音还能听清。在整体时间把控上,跟我们前期预设的各部分时长相差不多,99分。最后忘了说合影,扣1分。
2.李老师,拍照积极。
除了分享的时间,李老师没少拍照和录视频。尤其是最后大家总结的时候,很认真的给每一位老师拍照,99分。不过我数数手机上只有20多位老师照片,不知道究竟是有几位老师没有分享,还是漏拍了,扣1分。
3.蔡老师,随机生成。
姓名贴是我准备的,破冰后大家写上自己昵称,方便称呼。不过真正发生妙用是蔡老师提出来的——寻找自己喜欢的锦囊妙计时,把姓名贴贴到它的旁边。这个我们前期都没有想到,是蔡老师当时现场想到的。必须100分。独一无二的昵称产生于交流会四,同样让它留在这里,留在大家的输出上。(小辣椒昵称是2018年开始使用,它一直被用于各个地方。)
总结不足
1.空间分布不合理。
考虑到电脑在左侧,桌椅摆放也集中在左侧。
4个组,一组8个凳子,算上我们仨都能坐。现在想来,全程我们三个也没咋坐,28人一组7个凳子正合适。可以单独在教室空白的地方再预留两张桌子和几个凳子,让旁听嘉宾做。
当时,没有提前预留嘉宾的座位,导致参会教师分组不均。除了有一组老师人少,我当时还奇怪,为什么有一组人特别多。后来发现是因为,它前面一组座位应该面朝前的老师面朝后了。按照当时座位设计,本来没有老师是面朝后的。
关键是教室另一侧还有较大的空间,破冰环节也是在座位上,没有发挥出剩余空间的作用。
2.破冰环节无错误。
我们三个费很大劲做演示,结果没有出现错误,没有实现认识组外伙伴的效果。当时应该提醒大家放下任何东西,不要笔记记录,纯靠脑子记。再加上各组人数不均,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此时我都有点慌了,一开始就不知道怎么往下进行。我只好去人数较少提前坐下的两组,鼓励他们都认识一下。我意思是,两组人彼此熟悉一下昵称就好,实在没想到大家又介绍一遍。)
发姓名贴时有老师小声抱怨“不早发”。我当时过渡的话是带有一点气儿的:发的晚,自然有发的晚的道理。如果上来就发姓名贴,那还需要破冰吗?还会有老师认真做记录吗?听到有老师小声说“不会”,心中窃喜。
3.分享环节没提示。
这是前期准备的问题,没有提前沟通好提醒时间的暗号。28号准备的时候,不管是自以为时间把控的很好,还是不想提前表达分享内容,总之没有提前过一遍。分享15分钟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合理的提醒。真正时间把控仨人都不错,不过我在一旁还是很着急。
4.小论坛问题一样。
世界咖啡环节,最开始提议是:提前预设几个方向不同的问题,然后各小组讨论。最后为了给参与老师更大的“自由”,商量后决定:只给出关键词,各组自行确定问题并找对策。于是就出现“4个组讨论问题核心一致”的现象。
究竟是提前设立不同方面问题直接探讨,还是参会者自发提出问题再探讨,可能要从不同的方向考虑和比较,各有利弊。
5.忽略旁听老师。
我本身是爱认人和交友的。不过当时我是主持,座位确实又有些拥挤,不太想往后去。很自然就忽略旁听老师(校长)。孙局长发言后,我礼貌性的问旁听老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袁校长当时摇摇头,其他老师没反应。
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袁炳飞校长,是本次未来教育家做学思享会学术观察代表,是即将要坐一起吃饭的人。孙明霞老师喊我吃饭,到地一看那么多人,只认识孙老师,毛杰莉老师,还有头一次见面的王春然老师。心想那两个男老师不认识,就觉得其中一个脸圆圆的,有些脸熟。谁知道就是下午一直在交流会四现场的袁校长呢。后来翻看手机,我还给在现场认真工作的袁校长拍照了!另一位“老师”是山东一个学校的校长。
我表达自己只想着上一个流程下来是什么流程,确实忽略了旁听老师。袁校长看到不认识他的我很宽容,温柔地说:“还是缺少经验,以后就不止关注眼前,会关注全部了。”
6.组织者有言语冲突。
这个主要是我和李老师之间。
世界咖啡环节是他提出来的,会比我知道的更详细。我当时应该是说错话或者表达不精准,(好像是)他提醒我是写“困惑”不是“问题”。我在当时认为它们表达是一样的,不愿修改。还有贴海报的时候,我和蔡老师都觉得按小组顺序贴比较好。李老师想自由一点。最后,按顺序贴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作为共同的组织者,是应该更和谐一点。有时候容易着急上头,幸好都不是计较的人。
众人反馈
在回收的问卷中,除了我们三位,交流会四27人中共有19位老师填写问卷。12个人选择“非常满意”,2个人选择“满意”,5个人选择“一般”,平均分值算出来是“4.368”,低于整个做学思享会123人反馈的平均分“4.76”。从数字上看,就拉后腿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面那么多不足呢!)
看到“非常满意”占多数很开心,不过我更关注“一般”。不管是收获到建议还是没有得到帮助,这都是被允许的。每个人都不一样。就像同为组织者之一,我很羡慕李老师和蔡老师的成长轨迹。难道听一听他们的分享,自己就可以这样成长了吗?当然不是。结合实际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有老师私下交流,他的意思是大家只需要知道一起参加过活动、讨论交流过、混个脸熟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记名字。我是有私心的,我希望我们不只是曾经参加过一个活动,而是下次相遇时能喊出对方的名字。很抱歉,这次我也没有做到。非常感谢大家坦诚的反馈,让我们得到一个宏观的评价。如果老师们有其他改良意见,也非常欢迎告知我们,如果愿意且有空的话。真心感谢大家选择交流会四,在活动中,只要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
具体反馈如下(不实名):
(一)一般
1.没有得到实际帮助。
2.老师们准备都非常用心,设计环节也很紧凑。
3.大家遇到的问题大同小异,重要是坚定自己,做好自己选择的每一件事。
4.老师们都非常优秀、特别努力,分享做得也非常好。因人而异,每个人都很特别。
但就个人而言并没有找到方法去解决自己困境的方法和启发思考。偏向于个人成果的汇报,时间久还是很枯燥,分享老师的成长并不能人人复制,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5.参加此次交流会,体验感不是特别好。主题是“乡村教师成长的困境与对策”,我期待的是在场30几位乡村教师能够聚在一起,谈谈彼此的困境,一起探讨应该怎样获得成长。
的确,三位坛主分享了自己一路成长的故事,他们很优秀,有很多机会让自己走得更远。但在听完之后我更困惑了,我怎么样才能和他们一样可以拥有不同的机会来提高自己。在场有许多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例如有工作13年的老师,但整个过程老师们发言时间太少了,我渴望听到不同教师的困境,或许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相互探讨会有新的对策。
(二)满意
1.交流会的老师们都非常用心,给了我们这些新老师很多意见和建议。
2.本次交流会非常棒!虽然还是没有解决我心中的困惑,但是吉慧芳、李强等优秀老师的分享,让我的困惑又解开一点点。进一步与小组老师进行“世界咖啡”活动时,让我觉得:我并不孤单,大家在教育这条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困惑,有情绪。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好好关怀自己,把自己调整好。我们要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在生活中找到自我。用 12 个字来总结我的收获——“发现自己,认同自己,成为自己”。
(三)非常满意
1.以前只觉得自己工作生活很忙碌但不充实,来交流会后,发现大家所面临问题实际上有可行的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自己要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要将自己好的一面积极展示出来,要确立目标,要学会给自己排解压力和困惑。
2.大家同为新手教师,遇到很多相似问题,彼此鼓励,共度艰难。
3.李强老师《从无定义到自定义的多彩人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人生要学会自定义;蔡银校长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我们躺平的每一天都是别人的垫脚石”;小辣椒老师的心声吐露让我学会自愈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生需要的,也是我们老师需要的。
4.通过大家交谈发言,实时地发现当代来自五湖四海乡村教师的一些困惑,通过分享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我们有互相勉励互相抱团安慰,让我从内心深处震撼,教师是一个集体,我的所思所想他们都有,我不是孤独的!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我有很多同行者。
5.伙伴们提出的问题确实在乡村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但大家能一起献计献策,感觉非常好。
6.老师的分享和大家的畅谈都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别的老师口中吸收经验,总结做法,更好的完善自己。
7.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8.交流中得到认同,理解,一起思考,一起讨论,特别快乐。三位分享的老师也不是假大空说套话,而是实事求是分享自己的故事,我特别受启发!
9.内容很饱满,也很有指导意义,真正的指出了当前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0.和拥有共同困惑的乡村教师一起突玻自我,获得成长。
11.分享不同的教学成长困境,由其他组老师提供对策,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的困惑在别人那里不定就有了答案,收获很多,也找到了也算是挖掘出自己内心的那份对策,其实自己一直都有对策,只是自己没有将其作为动力和解决方法,坚持自己的初心,我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教师,来到云南支教,我愿意,我想做,我享受。
12.非常感谢田家炳基金会和TFC,让乡村教师有一个这么好的平台,给职业之初的老师们指出明确的方向,有效地减少职业倦怠。非常感谢所有工作人员的默默付出、嘉宾老师们的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再次感谢,一切皆可设计。
13.作为组织者,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吉慧芳/小辣椒)
14.成长经历鼓舞人心,特别能引起共鸣。(蔡银/骨感小妞)
15.很开心和小伙伴一起举办小小交流会四,从初步定主题,写方案,再讨论,再修改完善,对自己的成长都有很大的提升,谢谢为中国而教提供的平台和成长的机会。(李强/小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