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班里有个家长说,孩子的作业让改错不改,让重抄的不抄,问我怎么办。我说他没有喜欢的东西吗?这个妈妈说他有,但是没有那么喜欢,如果拿他喜欢的东西去要挟也没有用,因为他可以放弃他喜欢的东西。
我说那就是他没那么喜欢,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软肋。
妈妈说是的。
回想起两个月前,也是这个妈妈,问我说孩子换了新同桌,天天和同学拆笔玩。我问他为什么要拆笔。她说他拆了重新组装成一个小人。我说那多好啊,先表扬,然后问他是怎么想到这么组装的,最后把他组装的所有小人都精心放好,起好名字,最好能买个罩罩起来,天天拍照,发朋友圈,大肆炫耀,再狠狠地夸他聪明,最后说拆笔和组装小人这事说明他动手能力强,但是在课堂上干不适合。然后再给他买一些小人之类的玩具,把这把火燎得旺旺的,什么时候他不听话了再釜底抽薪。妈妈当时说嗯好,回去试试。但是从昨天的反馈来看,她并没有那么做。
我在想她没有那么做的原因:
1、觉得我是在开玩笑(甚至觉得我在说风凉话)。孩子不听话这种事,不管问谁,得到的建议肯定是“你得管啊,往死里管啊,不管孩子就废了”,像我样“惯着”和“养成”的,可能毕生未见吧。
2、做不到。妈妈们自从当了妈以后,就变身成了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总会把孩子身上一点点的问题放大了,总会“长此以往,人将不人”。说白了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出现哪怕一点点缺点和错误,总觉得孩子的成长不可逆,现在这个错误容忍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其实我想说这些想法都对,成长也确实不可逆,但是错误并不是一天就大成不可挽回的状态,中间我们还是有时间去纠正的。如果你能允许小错误的发生,并在自己可视的范围内去引导和修正,那么犯点小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妈妈)性格和缺点的过程。孩子是妈妈的镜子,这一点也不错。我跟无数个家长说过“养孩子,见自己”,看来他们还是听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另外总觉得所有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的家长,注定无法当一个好家长。有“问题”的孩子,我总会给他们的家长举大禹治水的例子——宜疏不宜堵。堵你是堵不住的。人性、天性在此,你要怎么堵?所以只能疏导。堵貌似是快、是有效,但其实是懒政,因为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疏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要修正自身的毛病,它最难,但是也最有效,而且没有后患。
言不听,计不从,为之奈何?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从不开玩笑。
那个妈妈没有采纳我的建议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大家都是第一次当妈,凭什么我要听你的?
所以说啊,信任的建立还是很难的,要么凭绝对的实力,要么有信用背书。建议的给出看似简单,但是要执行这个建议是必须是很多条件同时成立,结果才会是想要的,如果有一个变量变了,结果肯定会变。所以我给出建议的时候,要么不说,要么说得很细,包括这句话用什么口气说,什么场合说,可能还要配合动作,说完之后后续的动作是什么,都会交待清楚。因为我始终认为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父母认为他们有问题,那么都是父母的问题。通常这个认知一出来,就让很多父母反感了!想法不同,认知不同,建议在执行的时候就会有偏差,甚至有一个妈妈拿着我给的建议“逼”着孩子做很多超出她意愿的事情,因为第一次有效,孩子愿意看书、学英语、做口卡,然后把我的建议按自己的想法修改后一直这么干,最后孩子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然后她来问我怎么办?我说不是孩子要躺平,偷懒是人的天性,还不只是孩子的天性,你的要求违背了天性,她当然不干了,是你想要的太多。
所以下次,她再问我建议的时候,我可能会说“你得盯着,盯得紧点”,这才是我开玩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