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探究活动较多,涉及到植物茎的运输作用(活动一)、叶的吸收阳光(活动二)和蒸腾水分(活动三)的作用以及叶在茎上分布情况的观察讨论(活动四)。课本上给出的探索顺序是先对叶在茎上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讨论,然而,我认为学习了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之后,再讨论叶的分布问题,这样的讨论和研究会更顺理成章,于是我对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序进行了以上调整。
上一课,蚕豆种植杯中的蚕豆已经长出了根和幼芽,经过几天的生长,蚕豆已经长出了茎和叶。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为了探索根的吸收水分的作用,学生历经提出科学问题、猜测/推测、设计实验验证猜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因此,我认为对于这节课的第一个活动:关于茎的运输作用的研究,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已经能进行快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然而,当我真正开展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能够描述出实验的关键点,但有条理地描述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学生往往要在老师的追问下,才能逐步完善其描述内容。
对于活动二的探索,学生很容易推测植物的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然而对于活动三中植物的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让学生进行猜测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事先完成了这个实验,将具有实验结果的植物呈现给学生观察,通过现象来说明植物的叶具有蒸腾水分的作用,并播放了植物蒸腾作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植物为什么会有蒸腾水分的情况。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当学生已经无法根据已有经验对所要探究问题进行预测时,教师的引导和支架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给学生一台望远镜,让他们能够发现想象不出的事物或规律,这很必要,也很重要。
新教师培训所得:
1、 充分备课。特别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研究,通过今天这两节研究课的观摩,我特意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我发现不仅仅是科学概念目标,还是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等都基本达成。然而,反观自己的教学,我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并无太细致的研究,而且更加关注科学概念目标的达成,今天的两节研究课,以及老师们对两节课的点评与分析,让我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有了更多的认识,感谢有这样的机会可以专注地学习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环节,希望以后我能在这样的研究交流中,逐个击破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大关。
2、 如何开课、实验活动和结课。开课首先要明确目的,根据目的选择所需开课方式,毕竟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验环节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促进思维的发展和主观能动性。结课时,需要回到本节课的要点,用一句话进行总结,板书的重要性在这时就进行了充分体现。
3、 要注重学生的回答,表明对学生回答的重视,通过使用巡视记录和倾听记录,向学生传递“你的回答是有价值的”这一信息,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相当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
4、 对于学生的猜测应该实时生成作为副板书,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验证猜测,有始有终,前后呼应。
5、 小组评价表的使用。不仅仅关注到一个小组的整体情况,还更加科学、公平地展现了个人的表现情况,这非常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