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窗帘的客厅,是月亮和太阳的小舞台。
清晨,金色的阳光照在餐厅的画上,把餐桌都染成了金色。下午,炽热的光,把窗玻璃晒得发烫。坐在茶几旁,脸庞都晒得发热。太阳的光,就这么跑进了屋子。
最让人感慨的还是晚上的月光,把室内照得通明。谁曾想到,这月色就入了户。苏轼约张怀民去夜游,而我呢?站在窗前,看看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格外地亮。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并不是说十五的月亮不明。错过了十五的月亮,还有十六呢?半夜醒来,月色照亮了地板,室内的一物一花,轮廓格外分明。
这样的景象很难得。
喧嚣声,入睡了;车流声,入库了;说话声,入梦了。月色伴着谁的梦,就这么来了。悄无声息,也不打一声招呼,让人冷不丁就发现她的影踪。要不是凌晨醒来,这样的月光,能看到吗?
何夜无月?何夜无光?为什么偏偏就在这样的晚上,她却与众不同。星星不与她争辉,夜灯不为她照路。
她却来了,把自由的光芒释放得如此直白。
有心事的人,不眠的游子,看见这月光,是否也有“月是故乡明”的感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远方的山水间,明月是否挂在树梢上,潺潺小溪,抚平了谁狂乱的心情。溪水唱着小曲,安稳了谁一夜的梦。
不在林间,亦无小溪。
眼前,水波荡漾,那月色如了水,泛着银光。住进了谁的心田,入了谁的情思。此处,河水不再哗啦啦,唯有一波月色轻轻抚摸这树这草,还有失眠之人,对着月色想说没有开口的表达。
多想停留在眼前,借着银波,叠一叶小舟,拖载年少,不能灭的愁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