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积极养育 为孩子注入王者基因
感受知识之乐
知识是一种体验
多年来,我们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当作知识。因此,我们通常认为历史知识无非就是书上对年代、人物、事件的来源、过程、成果与教训的描述,求知的过程理所当然就是阅读和记忆。诚然,读与记很重要,但这不是任务的终结,真正的求知还需要心理的参与:思考、想象、描述、沟通、交流、感知、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的过程无异于将知识打上自己的烙印,用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将概念依照自己的思路纳入自己的概念系统。没有用心体验的知识,是别人的知识,而用心体验的知识才是自己的,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的知识观,强调知行合一——知可以指导行,行可以产生知。无论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还是行成于思、因知而行,反映的都是知识的行动本质。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是,或者更加严谨地说,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
让知识“动”起来
书本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也是身心体验的积累。身心体验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最基本的方式,而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就是知识。因此,教育的实质不应该是背诵,不应该是识记。但实际上,很多人在接受多年教育之后只记住了一堆概念、事件、公式、条例等,这很可惜。用死板、教条的方式背诵知识,学习就少了很多乐趣。
改变的关键,是让知识"动"起来,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好的教育能让人感受到知识的生动性,伟大的知识永远和身心体验联系在一起。比如,来清华园读《荷塘月色》,登岳阳楼看《岳阳楼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我们常说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的原因。如果无法身临其境,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画作等方式,增强孩子对知识的感受,提升学习的乐趣。
其次,把学习知识和环境记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我说你听",而应该鼓励孩子向老师提问,积极发言讨论,让教室充满老师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在快乐的场景中,孩子们的思维更开放、更活跃,通常能记住更多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的师生情谊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知识能让生活更快乐、更充实。
一旦孩子意识到,知识就是体验,知识就是生活,知识是一种态度、气质,求知过程就不会痛苦、无趣、机械、教条。"书卷多情似故人",求知就是去体验生活,并且是幸福地体验生活。
激励,需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何利用社会促进效应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呢?或者说,如何避免阻抑作用,从而使孩子提高学习效率而不被其他人拖后腿呢?
首先,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发现,对孩子来说,8岁时他们对世界的解释风格便已形成。决定孩子对世界感到乐观或悲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
(1)孩子每天从父母(尤其是母亲)身上学到的对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
如果家长是乐观的,那么孩子也会是乐观的。所以,如果你是孩子的母亲,并且你习惯性地从悲观的角度看待世界,比如经常说"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我真是笨死了",“局部永远不会好转”,那么你就需要控制自己,尤其是不要时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消极情绪。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
(3)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的生离死别和巨大变故。
其次,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个体的熟练程度,改变环境背景。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一辈子假积极就极。"鼓励孩子坐在第一排上课,第一个举手抢答问题,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坚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习惯成自然,尝到这样做的"甜头"(比如被老师表扬,受同学欢迎状态变得更好)时,他们就能够克服惰性。
教育有术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幸福
积极教育教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能力
现在有些人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在这个后工业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要改一改?中国人所接受的传统知识教育,绝对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但我们需要知识以外的教育。我们之所以这么积极地在中国推广积极教育,就是希望让其能够辅佐传统的知识教育。
什么是知识之外的能力?美国著名管理学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人需要拥有机器做不到的六种能力。第一,要有设计感、美感、欣赏之心,看着湖水就能想到水天一色的美;第二,要有快乐感,让自己身心愉悦、健康的同时,也要让别人身心愉悦、健康;第三,要有意义感,知道如何在烦琐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第四,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善于讲故事,有具体化抽象概念;第五,要有产生共鸣的能力,善于感染和激励他人;第六,要有同理心,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平克认为21世纪是感性的时代,能够拥有上述能力的人就是这个时代的主人。
积极教育的方法
第一,情商教育。
第二,幸福教育。
第三,利他教育。
第四,乐观的性格教育。
第五,美德和价值观教育。
第六,社会关系教育。
第七,生活习惯教育。
教育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呼吸新鲜空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玩健康的游戏,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等等。
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呕心沥血写出了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贞元六书》,书中引用了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为哲学家自许之言,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
希望以此与诸君共勉: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做到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但我们的心要有所追求;虽然我们不一定有这样的本领,但起码我们可以尝试去学习。这就是积极教育追求的一种精神。
我最近经常在想,我是不是已经站在某个大变革时代的路口——回望历史的记忆让我感慨万千,而面向未知的未来又会让我心生敬畏。作为一个学者,我知道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整个时代,但我依然坚定地认为,大海是由一滴一滴的水聚集而成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汇聚在大海中的那一滴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