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纠结过一个问题:如果一件事情孩子做得很笨拙,是应该闭着眼睛鼓励TA, “你太棒了”,还是应该客观地告诉TA, “努力的空间还很大”?
到目前为止,我得出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两个概念:最大能力和最低标准。
每个人做某件事都有当下可以完成的最大能力。哪怕此刻只能撑起身体,然后摔倒,也是走出第一步的开始。
只要对方付出了最大的能力,就值得“你太棒了”的反馈。
每件事本身也有自己的最低标准。还没有学会走路的孩子,无法行动自如。
如果一件事是必需的,那至少要花时间把最大能力提高到最低标准之上。例如直立行走,例如基础教育。
最低标准应该是大部分人付出正常时间后能够达到的水平。要求基础教育的所有学科都达到优秀,和要求所有距离都跑出国家二级运动员的速度一样荒谬。
这两件事,正常人付出足够的时间后,的确都可以达到。但是为了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些自己天生擅长的事情。在这样的事情上,TA可以很轻易地超越最低标准。因为喜欢,还会不断地去追求自己可以达到的最高处。把时间花在这样的事情上,是自发的,是探索的,是痛并快乐着的。
理想社会的运作是,新生代自启蒙起,用九年时间学习听说读写、基本数理和社会文化常识,达到及格标准,同时寻找自己天选的技能点,在这个点上聚集同好,终其一生研究精进。做到这些,就可以衣食无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需要的最大资源是时间,而不是金钱。毕竟,花钱也是要用时间的啊。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满足社群正常的衣食住行。无法转化出更多生产机会的财富积累或者权势集中,都体现了资源分配机制的失调。
当下,达到了能力所及,就很棒;努努力,基本的事做到及格,就足够。找到能够自立的方法,剩下的人生,任尔海阔天空。
选择搏击长空,衣带渐宽终不悔;还是出太阳的时候看蚂蚁,下雨的日子听音乐,都挺好。
没有按照自己意愿度过的时间,才是浪费;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生,才是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