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标解读
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2.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3.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4.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学习和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已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第一次认真《语文课程标准》,我发现真的有些抽象,有些难,尤其是有些内容理解起来真的不太容易。不管怎么样,我是抱着尝试理解的态度来学习的,读了总比不读强,至少是能认真地了解一遍,然后慢慢精读。
后来的我发现,不管学习什么,必须先泛读一遍,然后精读,读着读着,还需要无数遍地读,边读边记,这样的效果还算可以,不然的话,读了也是读了,没有任何的效果。
二、突然来的幸福感
晚上学习新课标,觉得不太好理解,我想起我曾买过王崧舟老师的一本解读类的书籍,来到客厅,坐在暑假前,翻看着我的书,心里突然涌上来一股幸福的热流——我好幸福啊,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真好!瞬间,我想到了,就像此刻一样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是我能对自己和生活的选择,多好啊。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活成自己喜欢的状态,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随便翻开一本书《觉醒父母教育子女的8大智慧》,封面上分明写着这样的一些词,赫然进入我的眼中,爱、鼓励、确认、陪伴、理解、提醒、表扬、宽容。
翻开序言——《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吸引了我,家长什么样决定孩子什么样。
作者说,有两类孩子的问题他是解决不了的:一类是家长不学习,这样的家长无论把孩子送到什么地方去学习都没有用;还有一类是被家长骗着去学习的孩子。
我们眼中的孩子,到底是“熊孩子”,还是精英,不取决于孩子自己,而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投射。孩子扮演的是魔是佛,取决于他在我们心里投射出来的样子。
自我感慨,想看的书实在太多,时间实在有限。我真的更应该好好珍惜时间,每天拿出至少四五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书,争取让自己的这个假期读有所获,心有所悟,行有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