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片段来自于“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协会主席(1998)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
这是一次残忍而又非常著名的实验,首次确认了“习得性无助”现象,后期研究发现广泛发生在现代人身上。
驱动我们做某件事,一般有两种原因:
1、兴趣 ,比如喜欢做的,喜欢弹琴、喜欢踢足球、喜欢游泳等。
2、利益,比如不得不做的,吸烟带来的愉悦感,工作带来的收入。
对于小狗来说,跳过矮闸,就是不得不做的事。
目前叱咤江湖的职场成功人事,如张瑞敏、柳传志、马云、任正非等,都早已认识到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每个人都面临知识更新、职场竞争激烈、挑战不断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兴趣不是学习的驱动力,利益才是,学习成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如果有件事你不得不做,但你却认为做了也没用,有意去忽视不做。从学习角度说,你已经患上了“习得性无助”,已经自我设限,认为自己不可能有更好的办法提升能力,改变现状。
我有个朋友,他到我家做客时,看到书房里满满的一面墙书柜,疑惑的问我: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我说,大部分都读过。他摇摇头说,我哪里有你这么多时间,我每天忙得要死,才没时间读这些书。后来,朋友参加单位组织的内训,听到讲师分享的新思路,受到启发的同时又怀疑讲师的方法不切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结束后,他尝试把新方法应用到工作中,但是遭到个别同事质疑后,立即恢复老套路流程,不再坚持验证新方法。
为了送孩子进市区重点中学,他四处求人,请客送礼,又花不菲的费用,送孩子到新东方补课。每天下班回家,自己却窝在客厅的沙发里,抱着手机追美剧,直到零点才睡。
像我朋友这样的人,绝不是社会的少数,相信你的身边也有他们的存在。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却把改变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在父母身上能看到什么呢?单位领导能在这样的员工身上寄予承担重任的期望吗?我很担心,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他会不会被时代潮流淹没,成为时代的牺牲者。如果企业里存在这样一群人,会让企业的“建设学习型组织”目标成为空谈。就像是新闻里大谈建设**主义,可是谁会行动?谁会相信?谁会在乎呢?
难道''习得性无助”是绝症吗?幸好不是,你有病,我有药。
只要能帮助‘习得性无助者’在没有压力、风险的情况下,引导他们去尝试学习、演练技能、潜移默化的提升他们的知识转化实际技能的能力,当他们品尝到学习的甜头,发现学习并没有那么可怕,并且可以解决自己的现实难题时,主动改变的意识已经觉醒,及时还没有从中享受到乐趣,但是正能量的改变已经开始。
改变并不容易,你需要一个寻找一个有固定学习流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拆为己用为目的团体来帮助你改变-------拆书帮欢迎你,让我们一起信仰学习。
------------------------------------------------我是分割线
以上主要观点来自于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必须输出,分享才能提升。感谢您陪伴我的学习成长之路,欢迎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