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一直断断续续的读这本书,真的是很优秀的一本书,忍不住跟大家分享。这本心理学自助书出版于1978年,创造了美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迹:没有经过出版商的任何宣传,仅靠口耳相传,这本书就成为了畅销书,并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13年;它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量超过千万册,已经并将继续帮助无数痛苦的人走出心理困境。
这本书的作者叫斯科特˙派克,是美国的一名心理医生。他从自身的治疗经验出发,通过大量的患者案例,在书中阐述了怎样才能获得心智成熟,成为一个内心充盈而自由的人。
今天分享第一部分——自律(Discipline)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旦我们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的事实,那么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开篇第一段就是一句令我终身难忘的句子。我们的集体潜意识好像觉得人生就该是一帆风顺的,而这导致了很多心理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人生是苦的,就会由此产生很多痛苦。
那如何解决呢?
作者主张我们要通过自律来获得,我想很多人听到这个都会有点吃惊,因为我们对自律的理解大多比较肤浅。
自律是走出困境最关键的手段和工具。自律,简单地说,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作者列出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第一原则推迟满足感,是指首先去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我们大多都听过父母“先苦后甜”的教导,而这种教导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在求学过程中。为了考上好大学、得到好工作,我们牢记要先吃苦、后享受。但一旦越过高考、求职这几道被认为是人生关键选择的坎儿,一旦前方没有可触摸的成功目标,我们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把“先苦后甜”放在一边了。
比如,我们会为了当下的购物享受而放弃为将来的人生愿望去储蓄,我们会为了刷剧而放弃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的机会,我们会简单粗暴地让孩子立即顺从听话而不花时间去理解孩子并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我们会为了眼前的表面安宁而不去正面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根本冲突、甚至希望问题会自动解决。
你是不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呢?克制消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压住自己的火气去耐心地聆听孩子,勇敢地去和配偶真诚地沟通、甚至展现自己的脆弱,这些都会在长期带来收益,但在短期带来痛苦,于是我们很多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避重就轻,选择暂时的安逸或者程度较轻的痛苦,而不去先解决程度较大的痛苦。加上时间这个变量,这必然会在未来造成更大的问题,甚至人生危机。
自律的第二条原则是承担责任。作者说,“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对此,我深有体会。
需要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承担责任是指对责任范围内的所有选择负责,而不是狭义地理解为为不好的后果负责。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哪些选择是属于自己的,然后在做出选择后,承担失败的后果,在成功时也要认可自己的功劳。
在生活中,我看到很多人看不清责任范围的边界。一部分人把属于别人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另一部分人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在事不如愿时,前者总是把它百分百归因到自己身上,是他们技不如人、没有尽力、或者有性格缺陷;而后者呢,则总是归因到外部因素,是社会不公、别人不好、老天爷不给力。还有一部分人则两者兼有。
比如自卑的人会在成功时觉得都不是自己的功劳,而在失败时觉得都是自己的过错;而过于自大的人则会把成功都归于自己的功劳,而失败和自己无关。还有的人在父母的角色上时,觉得孩子的事全部属于自己的责任,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但在亲密关系上又认为什么问题都是因为配偶不够好,和自己无关。
如此看来,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育儿方面,有的父母把饭送到嘴边,衣服递到眼前,课外活动安排得紧锣密鼓,孩子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有的父母信奉放养,一切随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前一种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责任,而后一种父母放弃了设定规则、守护界限的责任。
生活中还经常看到父母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推给孩子,说,“都是你让我这么生气!”还有的把人生选择的责任推给孩子,说,“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肯定能事业成功。”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也成为喜欢推卸责任的人,而有的孩子则把什么都归咎于自己。
在职场上的责任界限一般比较清晰,但是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往往认为对上级必须有求必应,于是无意识地把自己做决定的责任让渡了出去,这会导致自己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最后不堪重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责任错位呢?因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会带来痛苦,而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躲开这种痛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恐惧和无助,陷入心理困境。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数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只有承担所有这些做选择的责任,才能变成一个自由的人。此处想到了樊登老师说的富足心态,任何事情都是你选择的结果。
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是忠于事实。作者把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的认知比喻成一张地图,我们越是了解地图,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但是,这张地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根据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变化去不断地修订这张地图。
随着我们从一个弱小的、必须依靠大人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被他人所依靠的成年人,再变成一个衰弱的、需要依靠他人的老年人,我们眼里的世界从不受自己控制演变到越来越能够被控制,再变成失去控制。一些人生的重要事件也会激发改变,比如成为父母后,很多人社会责任感剧增,开始找寻新的人生意义,有的则在亲密关系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意外的天灾人祸也可能会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些时刻都需要我们大规模地修改心中的地图,而修订工作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这是因为人们喜欢一帆风顺,喜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而变化带来风险和恐惧。于是有的人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有的则花大力气去保持不变,这让人们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危机四起。
很多人继续沿用童年时期形成的感知世界以及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这些方式在童年是适用的,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但这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甚至造成极大的阻碍。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的时候,被教导要听话,结果我真的很听话,可是到了职场上就惨了,总是被动等待领导的指示,没有主观能动性,缺乏自信和决断力是我的职场上巨大的障碍,目前也在努力突破中,可这在成年以后绝非易事。
作者指出,要做到忠于事实,我们要用毕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反省,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我们要一辈子保持诚实。这些都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好。
自律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平衡。自律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任务,既要先苦后甜,也要过好当前的生活;既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有时又要为了对方的益处而隐瞒部分真相。在看似冲突的需要和目标之间保持平衡需要勇气和智慧。
最常见的讨论就是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他们认为平衡就是时刻抓住所有自己想要的,确保一个都不要掉。但我追求的平衡是内心的从容沉静,脚踏实地。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只能专心地做一件事,如果时刻都要兼顾很多事,那内心大概率是焦虑不安的。所以想要获得内心的平衡,在面临冲突时的取舍是必须的。女性能做到的是在时间线上的动态平衡,有的时刻专注家庭,有的时刻专注事业。另外,人们也不应该期待同时拥有本身就不可能共存的东西,比如成长与安稳舒适。成长必然伴随痛苦,但很多人既想要自我突破,又不希望经历痛苦。这是无解的,出路是必须要放下一个。
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但是放弃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于是很多人不想放弃,也因此陷入了心理困境。
不同目标之间的取舍可能还不是最令人痛苦的,那些需要放弃固有的人格、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则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它几乎需要一个人将自己完全推翻并重建。
根据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面对危机。只有放弃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我们放弃童年的依赖感而进入成年,放弃对子女的权威而迎来他们的成长独立,放弃永远年轻的妄想而安然进入老年,而最终的放弃就是自我以及生命本身。放弃带来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新事物的诞生。放弃同时也意味着放下负担和束缚、轻装上阵,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轻盈。放弃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的关键工具,它让我们面对痛苦,获得心智的成长。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愿意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的发展呢?请期待下一篇自律的原动力:爱。
互动:你认为在自律四原则中,哪一条对你最容易?哪一条对你最难?你最想在哪方面增强自律?你打算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