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要想出成果,归根到底就要做到三条:感兴趣,勤动笔,压力小。现在的问题是学术生活恰恰与此相悖:课题是负担,动笔真是难,压力大如山。
第一章 写作应该有的心态
1.将写作落到实处
许多人之所以走学术道路,是因为渴望“思想生活”。我们希望有一方净土,研究宏大的思想,做出重大的发现。在我们的想象中,同事们是富有创造力的,能够给予帮助的,我们有很多时间与他们讨论自己的想法。
我们是渴望如此的,但这样的梦想永远不会实现。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学术写作都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负担,永恒的焦虑、自我怀疑和混乱之源。动笔的风险非常高——要么发表成果,要么空写一场。
我们可能会在文思泉涌和下笔如枯之间摇摆,也可能搜出一个边边角角的话题,凑出一篇越写越没劲的论文——算是尽了职,但自己一点也不开心。我们可能会大肆申请项目,因为我们知道,有项目才有钱;但又有点希望别批下来,免得忙不过来,受到截止日期和修改意见无休止的压迫。
难怪写作这么难!在无情的压力下,在达摩克利斯之剑(项目截止日期、获取终身教职、专业评审)下,我们已经学会了挤牙膏,学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是不必要的悲剧。学术写作本无须有这样的羞愧、压力和耻辱。通过有效的写作技巧,我们能够驱除迷雾,保持干劲,创造出我们需要且应得的写作支持环境。
2.去“神秘化”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将学术写作裹在迷雾中——对自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三绒其口。写作遇到困难并不表示自己不适合干学术,也不是脑子不够用、水平不够高的原因,更不是值得羞愧的事。
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寻求帮助。写作涉及一系列特殊的,可以习得,也可以分享的技巧。如果写作是一门能够习得的技艺,那么我们就要着力于“自助”和互助,努力掌握这些技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打破沉默与羞耻的窘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坦诚地面对事实:学术写作在心理和情感上都是一大挑战。遇到问题的“不止你一个”,碰到困难也不是“你的问题”。通过学习和运用其他学者们的写作建议和指导,每个人都能有收获。
写作的困难不会自行消失,用恐惧和神秘包裹起来只会让事情更糟。如果你想要多出成果,又不委屈自己,你就需要自己武装自己。你需要学习和运用基本的写作辅助技巧,需要放下自己创造的阻碍。
要下定决心,认真对待写作中的困难——把它们从阴影中拖出来,见见太阳。不要落入这个神话——“写作是极个别有干货的幸运儿的事情”。假装万事大吉只会损人不利己。学术写作的极高门槛或许无法改变,学者肩负的相互冲突的责任或许也难以卸下。但是,我们可以承认自己在写作中遇到了困难,发现并应用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学术写作力。
3.要有“工匠精神”
焦虑袭来,想想“工匠精神”,我们的心便可以平静几分。“工匠”精神提醒我们,学术永远都是一门技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让我们牢记一个事实,学术写作是可以习得的。我们的工作(与任何技艺一样)就是收集和运用实用的方法,从笨手笨脚的学徒锻炼成水平日益精湛的专业人士。
学者们对“工匠”这个比喻会感到不舒服。这可能是因为,成功的学者(和教授)听起来、看上去要有智慧,而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把笨拙掩藏起来,用智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意味着,在我们看来,写作体现的不是“表现”能力,而是“表演”能力。耐心、渐进地锻炼高效写作的本领和技巧可能会让学者感到羞辱。
工匠精神要求真诚的投入,学习如何做到更好,拿出更好的作品。工匠伦理要求心无旁骛,有章有法,专注于未知的领域,不断砥砺锤炼自己。
想想你给不动笔都找过什么借口,把坐下来写作时出现的情感包袱都记下来,然后把写作当成搭建架子或者给花园除草,看你的这些焦虑是不是还合情合理。当然,木匠和园丁也会面临自我怀疑和挫败感,但我觉得,学者对自身能力的不安全感要大得多,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专家了。
我们往往将学术成果视为内在价值的标杆,而非磨炼技艺的过程。如果我们相信,写作技能是拥有(或没有)“学术天分”的证据,那么路途必然是坎坷的。你要记住,当下的学术写作水平并不能真正表明内在的思维能力;它表明的是,你是否了解、实践、精通实用的写作工具和习惯。
我们把自己想象为天之骄子,努力使自己显得聪明绝顶,从而获得加入一个小圈子的资格。这时,我们就会陷入种种不利于写作的情感中。天之骄子会为能力不够感到痛苦,会挣扎于人生道路的价值,而工匠会专注于怎样把活做好。工匠精神让我们牢记,学
术写作需要章法、技能和实践,而不是一个以“出类拔萃”为目标的崇高任务。工匠精神关注的是把活做好,而不是修成完人。
从技艺的角度看学术写作对笔头和脑袋都有好处。这样,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压力可能会更小、动笔会更勤、成果也会更多,而不会动辄分心、抑郁、停滞不前。当我们感到恐惧或自大时,它能让我们回归正轨。工匠精神能让我们保持谦虚和希望,不至于陷入浮夸和焦虑中,它能让我们专注于写作本身,而非想象出来的种种结果,不管是好还是坏。那么,把自己定义为一名“科研学徒”吧!全身心投入到技艺实践中。关注需要关注的东西——工作,而非自我。像所有优
秀的工匠一样,积累实用的工具,培养高效的习惯。耐心地确保工作所需的时间、空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