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讲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慢条斯理型,这种人很会讲故事,善于对听众传递情绪;尤其要讲一个赚人热泪的故事时,讲得太快就没意思了。另一种就是简单有节奏,话题推展迅速的人。这种人,在交换工作资讯与执行任务的时候特别有效率。
就后者来说,如果说话的人脑筋转得比听众更快,演说就会很顺利。因为人类听取语言的速度其实非常快。如果讲师的速度太慢,演说内容与听众的意识就会产生落差,这么一来,听众便不想听脑筋比自己迟缓的人说话。
但是,有了“一泻千里”的流畅口才就没问题吗?那也未必。因为一泻千里的人就像字面感觉一样,流过去就什么也不剩。也就是“他是讲了很多,但我不记得到底讲了些什么”。
我们经常和别人去沟通,交流。而沟通,是因为有“沟”存在,交流,是因为有“河流”存在。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听众跨过这条沟,趟过这条河到达彼岸。如何引导跨过这条沟,就看我们交流的技巧了。
我们可以想象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有一条河流,只要越过这条河流,听众就可以接受演讲者想传达的印象;但是河水太湍急,游不过去,所以需要几块踏脚石。放置踏脚石,就是主讲者在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