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遍韩鹏杰注解的《道德经》,还想看看其他大师对《道德经》的观点。
经朋友推荐,又到喜马拉雅买了齐善鸿教授的课程,听了几节课,发现齐善鸿教授的诠释大多以讲大道理的偏多,听着有点枯燥无味。
于是转到得到接着听熊逸讲《资治通鉴》第一季,越听越来劲,历史风云人物仿佛是鲜活的,尤其金北平老师配音,也配得好听。
休息的时候,看到了《资治通鉴》第二季,毫不犹豫地下单,同时又购买了纸质版的熊逸版本。
在听齐教授的课程时,心里想,这些道理我懂呀。
可是听熊逸讲《资治通鉴》时,感受就不一样,虽然历史中的人物早被很多名师讲透了,但,熊逸能广征博引,一个知识点,他会引用庞大的历史事件去佐证它,讲得栩栩如生,越听越爱。
果然是道理来来去去,故事永得人心。
回想我对女儿的教育,平常喜欢对她尽是讲道理,导致我现在一开口,她就知道我要说什么,然后就以一种抗拒的心理对我。
记得上次放暑假时,她跑去舞蹈班当助教,做了十几天,拿到1000元工资时,她很开心,说请我们吃饭。
我非但没领情,还一再强调: 领这个工资是有天花板的,学生时代,更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去学习,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别的地方。
她听了不高兴,说不请我,只请她爸吃。
她爸就怪我扫兴,说生命在于体验,又不是一直要当助教,就是小孩一时的兴趣所致。
事后,想想确实如此。
如果我以《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标准要求自己。
同时以历史的故事引导她,比如可以举例王安石写得的《伤仲永》,里面的仲永故事,让她自己掂量事情的轻重缓急等等,我想这效果会好太多。
有时,真想自己能才华横溢的房龙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会,那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