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天写文的时间了。最近断断续续的每天都有坚持写,虽然内容还不太满意,但习惯总算是培养起来了。今天想分享的是钝感力这个词。这个词什么时候有的我不知道,这两年好像开始见的多了。有很多的文章,讲这个词语,好像这是一种新的能力。我查了一下,什么是钝感力,这个词最早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发明的,按照渡边淳的解释这个词就是“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是指一种“心态迟钝”。
第一个让我觉得有钝感力的人是我的父亲。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他的快乐也很浅薄。他不需要什么高级的快乐,吃饱穿暖挣点小钱,和别人吹吹牛逼,他就很快乐。他话很多,经常和我们说的话,都没有意义。他没有给我教过什么做人做事的大道理,他出生的那个年代,还有人生的际遇,让他对人总是不太信任。他总和我说现在社会坏人多,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坏人;他对钱很敏感也很介意,一辈子算是钱的奴隶,为钱奔波。好的是他辛苦劳作,衣食无忧,在他同村的人中,也算过的体面和富足。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烦心的事情,最大的烦心不顺来源于我哥这个儿子。母亲走后,他一直急于给自己找新的老伴,一直是在相亲见面,乐此不疲。他又很善于算计,哪个阿姨要的钱多了,或者是不是踏实过日子的,他会第一时间拒绝。他的很多行为我都看不惯,例如在家里打电话约见面,给别人打电话给他找老伴;和别人打交道总喜欢占便宜;出去吃饭总是要吃很饱把钱吃回来;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我行我素。说实话,他这样可能也不是钝感力,一定程度上属于没素质,但我有时候觉得他这样真好。他自私自利,每天会把自己照顾好,虽然吃饭很省钱,但到点就要吃饭,不会把自己饿着。夏天热了就要开空调,不会像有些老人省电什么的,他爱自己,即使细节那么潦草。
他心很大,说过的话说忘就忘。和我吵架也不记仇。写到这里有点想哭,可能他也不是钝感力,他就是无所谓了。妈妈走后,我埋怨过他的很多行为,甚至想过如果是他不在了,妈妈在该多好,可事实上是如果他不在了,我现在也不一定过得好。我们总是更怀念失去的那一个。他没有一蹶不振,仍旧在赚点小钱,省点小钱的路上,一直奔波。他给自己安排了满满当当的事情,即使那些事情在我看来毫无意义,可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我所追求的意义实际上又有什么价值?他开心就好吧。意识到这个问题,希望对我们的相处更有帮助。
他没有沉浸在中年丧妻的痛苦中,而是在不断的找寻生活新的目标和快乐。也许在世俗的眼里,他凉薄、自私、冷漠,但那又怎样。人生仅此一次,我们怎么能要求所有人有标准统一的好人形象。人活一世,应该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需求,而非别人的眼光。不要对所有的事情都很敏感介意,不要有太高的道德标准,活的洒脱随性一点。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地方,从性格上来说,我更像妈妈一些。虽然潦草的部分也很多,继承了父亲爱说能说的特点,但女性的优柔寡断,心思细腻是一点也没少。我总是很敏感,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感动,自我悲戚,可到头来也只不过是自己痛苦。
提高自己的钝感力吧。书本上说,提高钝感力的秘诀之一是脸皮厚,问想问的,说想说的,不要对当下生活的波折太在意,双眼应该只望着前方。同时不要去关注别人的动态,更不要揣测别人的想法,自己开心最重要。也不要去想没有发生的事情,难得糊涂,船到桥头自然直,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人再顶。最后就是不要和自己较近,每一天都要努力度过,不荒废时间,不浪费声明,过得充实即可,而不要求精彩。你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