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我最好的朋友,但与这位朋友的相识相知也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
少年的我,怕孤独,却躲不开孤独。
因为父母工作忙,生活里喜欢吵架,我家里基本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因此,星星、月亮、夕阳、花草,都可以说话。印象最深的是,某一个父母吵架的夜晚,跟天上的星星聊了一个晚上,星星们眨着眼睛听,我诉苦,他们也一闪一闪的似乎有了泪光。从此,星星是我的朋友。
当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孤独是我的伙伴,我不知道跟谁说,也无可说之处,无可说之人,在孤独中,文字变成了伙伴,我把彷徨和孤独写进我的日记,孤独开始呈现它的面目,我怕它,它仿佛在无尽的虚空里,而我奋力前行却终究无法摆脱。
还记得初中读《苏菲的世界》最后一章,原来一直陪伴我的那些星光,来自亿万年之前的星球,穿越浩瀚的宇宙,来到我的身边。而当这星光发出之时的地球,可能还之是一颗炙热的岩石,生命尚未开始。那一刻,我仿佛置身在时光隧道中,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渺小,让我泪流满面。那一刻,我开始模糊的明白,孤独是生命不能避免的注定。
年轻的我,与孤独的距离似乎远了一些。
大学毕业工作后的十年间,有一堆同龄的同事一起玩和工作,或者呼朋唤友,或者彻夜加班。工作、兼职、跳槽、创业、考研、考证、交友,结婚,生娃。
一直到婚姻触礁,孤独又回到我的身边。离婚之前的两年,苦苦的忍着,挣扎着,妥协着。但午夜失眠时,我总一次一次追问自己哪里做错了?到底为什么?那种两个人的寂寞,寒彻入骨,何止加倍,简直是十倍,那不是我熟悉的孤独。
记得母亲车祸后做完大手术,在重症监护室里,忽然心跳超过上限,找了心脏科的医师来抢救。我一个人站手术室的外面长廊里,每一秒都是恐惧最沉重的脚步声踩在我心上,而孤独却在我身边,彼时彼刻,再一次,对发出灵魂的拷问。与其怀抱期待的寂寞,不如坦然面对孤独的人生,那一刻,我终于决心放下倍感寂寞的婚姻。
真正的孤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年少的时候,在乎别人怎么看,孤独似乎是一种缺陷,宁愿忍受和妥协。而中年后,我开始享受孤独。
工作的过程,需要孤独,需要大量的独立思考,做小众的思考,也要做大众的思考,用独立的思考做出决定并承担后果。
生活里更离不开孤独,平日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拒绝不喜欢的不想要的邀约。孤独陪伴我的日子里,沏一杯茶,看一部电影或美剧,读一本书,写两行文字,独自跳一支舞,享受着精神的富足和颅内的高潮。
回想走过的路,是孤独带给我更多的思考与成长,是逃避孤独带给我融入现实的痛与责任,回归到孤独的怀抱里,我其实早已不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