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章,罗吉斯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他的成长经历。我大概把我能记住的写下来,因为我觉得,整个人本的体系,真的很看重个人的心灵实践,需要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太着急着看完,有很多内容,必须看完之后停下来思考一下,结合一下自己生活的实践,或者受到启发之后,给自己定下一些目标,去实践和印证,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的。这不是考试,但这比考试还难。
他生长于一个严苛的清教徒家庭,父母对于他们的教育是非常死板的。但他童年得到很好的教育,例如他可以在父亲的农场去观察萤火虫和对农业生产进行实践,这都为他后来的学术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上大学他选择了农业,但因为课余的宽松讨论,让他对于个人的成长有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后来参加了中国之行,他有机会接触了家庭思想以外的不同人。当时是二战刚结束,他从西方来到东方,在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与他的家庭固有的观念不同的思想。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他在旅途中接触的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但他发现虽然外在世界刚经历了巨大的冲突,但一个法国人和一个德国人,他们如果摒弃了信仰、民族等外在的身份标签,只当个人论的话,他们都是善良而友好的。由此,他对人的好奇开始萌芽,这其中可能也带有他对自己家庭的反思。这一次东方之行,对他的成长意义重大,一来他开始慢慢反思和不认同原生家庭的清规戒律,同时他也爱上了海伦,在爱情的力量下,他回国之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他们选择毕业立刻结婚。这一切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人本思维,无所畏惧地遵循自己内心选择的苗头。
在后来的事业发展中,他因为对人的好奇和生命的思考,先是从农业,转向了神学。这里,我惊叹于美国学术的自由与开放,在联合神学院,他可能有机会接触了不同的宗教思想,结果他发现了单一种宗教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我深深地认同。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有过很多迷茫,我尝试去寻找一种宗教去获得精神的安抚。我还记得,我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时候,我震慑于教堂的氛围,在梵蒂冈的时候,我也无比的崇尚那种气氛。甚至,后来在北京雍和宫,我虽然经常去,我也经常默念弥勒佛的”心明妙现“,但我始终无法把自己托付于一种宗教。因此,我对于哲学,对于人生的思考有非常大的兴趣,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感觉”人本“的学习,让我的心灵获得了一种归属。
后来,他在学术的路上,一直坚定地遵循自己兴趣和内心的方向。因此,尽管他在罗奇斯特当儿童心理辅导的时候,即便拿着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他也依然甘之如饴。在这期间发生了三件事,引导他寻找到了以个人为中心,摒弃现有结论的思考方向。书上是这么说的“我想起了三件意味深长的是,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当时对我来说,却相当重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三件事都设计我的幻想破灭的过程——我对权威,对教材,对我自己,都开始提出质疑。”
第一件,他曾经着迷于威廉·希里博士,当时精神分析的角度认为,犯罪行为常常基于性的心理冲突,如果这种冲突被挖掘出来,犯罪行为就会消失。根据这样的理论,他确实发现了当时这个纵火的少年有手淫的习惯,他从性幻想的角度对他进行治疗,但最后即便他的性冲动被平复,但出狱之后,他有再一次纵火。这让罗杰斯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开始怀疑精神分析一切归结于性的理论思考。第二件,他主持了一个关于面谈技术的小组讨论,当时他崇拜的一个大神在面谈的过程中显得非常的头脑敏锐,富有洞察力,问题都击中核心。当时罗杰斯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几年之后,当他有意向类似的工作,他去把当时的资料调出来看的时候,感觉竟然完全变了。他觉得当时让他五体投地的大神,竟然是如此的强势,以至于来访者感觉像一个被审判的罪犯一样,最终被迫去相信咨询师的判断。而在他看来,那个精明的咨询师就像一个狡猾的法官,而来访者只能坦白认罪。他的经验告诉他,这种强制性的、急功近利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地帮到当事人。第三件,就是他在帮助一位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时候,他负责学生母亲的咨询,最终他发现学生的成绩不好其实来自于这位母亲的焦虑。当时,并不是一次成人的咨询,但这位母亲却要求罗杰斯改为为她的问题做咨询。以至于,在毫无准备,完全没有思路之下,罗杰斯放弃了一切的思考的佐证,全身心地投入去倾听这位母亲的焦虑,并尝试去理解,共情与接纳,最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最后他总结到”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该往何处走,关键问题是什么,哪些经验被深深埋藏着。这是我开始领悟,除非我的目的是要证明自己才智过人,学识不凡,否则,我最好是依靠当事人作为治疗的过程的向导。“
我理解这三件事带给他的变化是润物细无声的,当然,这也是我的主观感受,可能也反映了我的一些价值观取向。但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他逐渐明白到了没有一个办法和思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权威不能不断地进化的演变,那就只能成为死理儿,而死理儿是帮不了活人的,经验只能具有参考价值。另外,他开始发现在心理探索的过程中,他的位置不是一个判断者,指引者,而是一个陪伴者。他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了之后,反而让双方都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去完善自己。
然后,他因为这些感悟而写了《问题儿童临床治疗》这本书,引起了业界的巨大反响,从而他直接成为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正职教授。他这是觉得自己可以形成自己独特观点了,就发表了一次演讲,结果引起了巨大的反对声浪。但这件事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的一个新的观念,在自己看来显得光华四溢,潜能巨大,可是对于他人却似乎是某种巨大的威胁。我发现自己成为了学术批评的焦点,成了正反两方辩论的源头,这使我感觉心中不安,并产生了困惑和疑问。然而,我觉得我还是可以有所作为,于是写出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手稿,明确阐述了我认为有效的方法的取向。”这本书后来获得了巨大的销量,也是我接下来要看的一本书。
当时在心理学届大行其道的两大流派,一个是精神分析,一个是行为主义。所以当他去参加心理学大会的时候,他感觉要么就是对着一帮病人,要么就是各种的动物实验。但在现实中,在他接触的儿童和家长中,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既不是病人,也不是动物,那他们也需要心理辅导啊。因此,他开始对这些所谓的主流产生了怀疑,也为他后来创立出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点燃了苗头。但这一切,在于他而言,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而且无所畏惧。可整个过程,他从来都不是激情昂扬的,也不是确信无疑的,他只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选择,在坚持着在他认为对的道路上探索,而不是随波逐流而已。
到了后来,他经历了芝加哥大学的12年,威斯康星大学的4年,然后离开了学校系统,成为独立的研究者,一直到了晚年他还在不断地从事研究,甚至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世界和平的发展,在他逝世前的一个月,他还在计划来年的工作。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有一刻停止过对自己信念的探索,而且他在其中乘风破浪,甚至不知疲倦,不觉得困难时困难,自然也不觉得成功是成功。我觉得,他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因为心中有信念和自己的尺度,他的开心与不开心,快乐与不快乐,痛苦、失落,等一切,都不假求于外在。这是强大内在在人生当中最完美的呈现。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曾国藩,这位千古第一完人,未来可以带着这样的思路,去探索一下他的人生。
在他经历的最后,他写了他的感触“确实,从事心理治疗要求治疗师个人不断成长,这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会使人获益匪浅,但的确也是一件事人时时感到痛苦的事情。”成长是痛苦的,因为成长意味着不断地刺破自己现有的包裹,让自己不断暴露于外在,让自己在不确定中才能成长,而能坚持成长的人,必然不会太过执着与当下的安全感与永恒的快乐。这就是成长的痛苦之处吧。但不管你执着与否,人生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时间流逝,和不断适应变化,如果停止了成长,那么心理问题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若干重要体会,这部分我确实获得了很丰富的养分。
第一,关于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他说“我发现,从长远来看,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是没有益处的。......我发现,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试图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行事,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毫无帮助,毫无效果。我认为,当我试图与他人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时,这种面具不能使我对人有所帮助。“,然后,他的思考是,人之所以会在关系中带上面具,例如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举动,那都是我们出于某种自我防御的原因,我们的表面行为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背道而驰。所以,从这里我意识到,要在一段关系中,保持一种真诚,其实对自己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你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你才能减低你的防御心,所以那些自行的人,他们都很敢于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而不会逢迎他人;但从罗杰斯的角度看,或许,你也可以全然接纳自己,因为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实没有人能真正跟你比,但你之所以防御,或者不自信,可能是因为你的认知框架并没有完全打开,也就是说你没有完全接纳自己。
然后由此,他也说出了第二个重要体会,就是”我感到,当我以接纳的心聆听自己的心,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到自己更有效力。“ 在他看来,成为自己意味着能够时刻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感受,生气的时候,热爱的时候,想急于做成某事的时候.....然后对自己不加批判,全然接受,接受自己成为自己,这样才能感受到充实。“我们只有彻底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超越自己现有存在的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骗,但人就是骗不了自己的,你要是尝试去骗自己,不去面对现实,不去接受真实的自己,你就不可能超越现在,永远困在当下的循环中。所以,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复盘,不断地面对现实,才能想到解决的办法,或者说,即便没有解决的办法,你也可以真实地接受面前的一切。当你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自己,你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你在做事对人的时候,能够更有限度和把握。”只有当我把这些态度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作为自我的一部分接受下来,我与他人的关系才会变得真实自然,才能不断成长,才能流畅地变化。“
第三,理解是以一种双重的方式丰富自己。他觉得,充分理解他的重要意义其实是在于这种理解本身也能够丰富我们自己。我的理解是,一贯以来,我们都只通过自己的眼睛和知识框架去看待世界、他人、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容许自己钻进别人的知识体系里,通过体会别人的心情,去理解在他们眼中的世界、事物与他人,这会是一种很神奇的经验。神奇在于,我们超越了自己,看到了一个我们可能过去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虽然是在同一个世界,但那是另外一个人的世界。通过这样,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经验,突破自己固有的框架去思考问题,所以能够得到丰富。而同时,因为这样做需要我们完全接纳别人,不急于做评判,所以也能让他人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因此获得了认同自己的信心。而现实中,阻碍我们这样做的,其实是我们不像改变自己,不像接受变化的固有心态。因为,当我们接纳别人,其实我们就面对着要改变自己的风险。越是不自信的人,越会坚持自己,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害怕自己去理解了别人,听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就会改变自己。而他们内心的脚本其实是,他们觉得当别人与他不同,他就是被否定。这其实是一种迷思,书里面说“每一种理解都以一种方式丰富了我们自己。我从这些体验中以各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使我们改变,使我们与众不同,而且使我们成为一个更能够与他人共鸣的人。而且更为重要的事实是,我对这些当事人的理解也使他们发生变化“。我想起我自己,我是一个那么主观的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因为自己知识有限,所以当一些事情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的时候,我就会陷入迷茫。或者,当我强行去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事情,对待别人的时候,就会弄出很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现在换一个思路去想,如果当我遇到我不能理解的人,我讨厌的人的时候,其实恰好是命运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面对这种冲突,去打破自己的框架。不是说别人一定对或者一定错,当我们不去做好坏对错判断的时候,我们反而更能够去理解别人,同时丰富自己。这就是书里说的,把自己完全敞开,就能有受益匪浅。而且,通常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越不想去安排、控制别人,甚至我们会越发尊重这个人和这件事,我们不会去设定目标,企图去塑造他人。这样的话,我们会更加满意自己,同时让他人成为自己。但这里我必须说,这样的心态,可能只能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下发生。当涉及到一些利益的纠缠,一些政治的问题,工作的问题,这可能是需要另当别论的。可是,我现在没有答案,希望在未来的探索中认真思考和体会。
第四,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信任自己的经验。他能感受到,在他的成长中,在他的职业经历中,虽然他经常走入一些无人问津的道路,以至于别人不理解,他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指引。但他明白,正是因为没有人走过的路,才鲜有人去走,因为偏离了价值观,所以也会受到很多的质疑。艺术家麦克斯·伟伯说“当我进行微不足道的创造性努力时,我极大地依赖于我至今不知道的事情,以及我至今没有做过的事情。“所以,当你觉得没有人理解的时候就不要难过了,因为,你可能在开创在一些别人没有想过,没有做过的事情。罗杰斯在一段时间里,在学术界一度不被理解,觉得他是骗子、神秘主义者。。。。但面对这一切,他也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这一切是否合理的?是否出于某种心理脚本?但最后,他发现其实最了解,最信赖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第五,事实是友好的。罗杰斯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因为他认为在探索和修正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寻找真相。我这里有点理解,为什么他一直不希望创立自己的所谓科学流派,可能他觉得,流派一旦创立就很容易陷入某种轨道,为了与别人产生区隔,而自动绕进去一些迷思。但在我们探寻真理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却拒绝被检验,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等待研究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焦虑,害怕得出来的结论否定了自己的假设。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很多时候,我面对挑战宁愿消极怠工,宁愿止步不前,甚至有时候明明希望自己的光芒被看见,但依然说服自己沉默低调方得长久。其实,这背后是自己害怕被否定,把事实当成是潜在的敌人,当作是灾难的信使。“接近真实永远不会是一个有害的、危险的、令人不高兴的事情。所以,尽管知道现在,我依然会讨厌调整我的思想,讨厌不得不放弃自己陈旧的观察方式和思考方式;但在更深的层面上,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意识到,这种令人痛苦的改造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尽管令人经历痛苦,学习能让我们以更为真实也因而更加令人满意的方式看待生活。
第六,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上积极的取向。在罗杰斯的经历里,他见过很多深受困扰,甚至不太正常的人,但他在这些人身上都发现,不管他们把生活活得多别扭,那都是因为他们在努力生存并用了不对的方式去适应。所以,在他的理论里,有三个非常关键的坚信:积极的、建设性的、亲社会的。就像他曾经写的,他地下车库里面的土豆一样,尽管在一个阴暗的,无法自由生长的角落,这些土豆依然努力地冒出了牙尖,依旧在尝试努力生长。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选择死去,即便是那些自杀的人,他们也不过是为了摆脱痛苦,并不是为了结束自己。所以,他感觉,个体越能被充分的理解和接纳,就越容易摒弃那些他们一直用来应付生活的假面具,就越容易朝着面向未来的方向改变。
第七,生活最佳的状态,就是一种流动、变化的状态。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永恒的变。他认为,人生中我们从一颗卵子,一颗精子开始,就没有不变的时候。生理上,我们一直在长大一直在衰老直到死去;心理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遇到不同的遭遇,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情。这一切的变化,也是无需的,不具有绝对的可引导性。因此,如果我们执着于不变,甚至仅仅只是执着于一个方向,那都是不可能的。而一个人,最开阔,最快乐的事情应该是让自己存在于这个流动的过程当中。他是这么说的“我感觉,如果我能够让经验之流带动我朝向未来,朝向我仅仅朦胧意识到的目标前行,我就会处于最佳的状态。这样,在随着我错综复杂的经验之流一起漂浮的过程中,子啊试图对它永远变化负责整体所做的理解中,显然不回有什么固定不动的点。如果我能这样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很显然,我就不会持有什么封闭的信念体系,持有一套毫无变化的规则。对我的经验不断变化的理解和解释会指引这我的生活方向。生活总是处在变化形成的过程之中。
2020年即将结束,这是我们人生中面对过的,最多不确定性的一年。甚至,现在病毒依然在变种,无形中为新的一年酝酿着变数。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并认同罗杰斯的观点,感受在变化中迎面而来的一切,可能我们会少一些焦虑,多一点无畏,也多一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