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书》云:“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
古人创二十四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各有上旬节,下旬气。雨水作为第二个节气,却也是一年第二气。
若说节代表的是节律的规律,那么气则是“中气”,乃天地运行的能量,是生养万物的本源之物。如春天,天地交泰,万物始生渐壮,时因天气降,地气生,如阴阳同气相求,互相吸引。所谓24节气,就是24“气”不断接续,使万物生生不息,直到永久。
雨水,作为第一个“气”,便是新一轮能量运行的开始。
正所谓:一雨落,万物生。
雨水,为天地万物带来了生机,对于中医来说,雨水也是养生调理的一个重要节点。
毕竟古人分四季,列节气,不单单只是为了指导农耕,更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顺应自然之道。
如何在生活上顺应自然之道,细节便体现在对应节气的作息和饮食上。
药王孙思邈有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因春日萧寒依旧,湿邪随着绵延的雨水而来,湿中夹寒,最易困脾,因此雨水时节的养生,最需要强调的便是健脾利湿,疏风驱寒。
此时最宜清淡饮食,少酸多甜。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酸味入肝;脾属土,甘味入脾。木能克土,肝太强则会克制脾的功能。因此,少食辛酸食物以免助肝气而损伤脾胃功能。
这个时节可以根据补阳或是补阴的需求选择以下食材:
阳气不足者可以选用粳米粥、红薯、山药、土豆、鸡蛋、鹌鹑蛋、鸡肉、牛肉、花生、芝麻、大枣、蜂蜜等;
偏于气阴不足的人,就可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豆腐、莲藕、荸荠、百合、银耳、蘑菇、鸭蛋等。
一碗热腾腾的粥也是雨水时节的极佳选择,因食粥可驱寒湿,更有健脾利湿,养气和胃的效果,正如《千金月令》所云:“正月宜食粥”,而民间也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
《亲近月令》还贴心的提供了“是月宜食”的三个粥方,分别是:
一曰地黄粥,以补虚。
【材料】粳米50g、生地黄15g、白糖适量。
【做法】生地黄煎煮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成白粥,趁热时加入地黄汁搅匀,加少许白糖。
【功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二曰防风粥,以去四肢游风。
【材料】粳米100g、防风15g、葱白2根。
【做法】防风、葱白水煎取汁,去渣;另取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服食。
【功效】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三曰紫苏粥,取紫苏炒至微黄香,煎取汁做粥
【材料】粳米100g、紫苏叶15g、红糖适量。
【做法】取紫苏叶炒至微黄香,煎取汁备用。以粳米煮稀粥,粥成放入紫苏汁,并加入红糖,稍煮即食。
【功效】开宣肺气、发表散寒、理气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