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都有新人来图书室学书法,中午时间多耗在教人上。晚上也有几位兴致浓厚的学员来练字。凡有人来写字,我就放下书本,拿起毛笔陪练,不时给以指导。如此,每天花在书法上的时间起码四五小时以上。
昨在今年第二期《书法教育》杂志上读到一篇《颜氏家庙碑》临帖举要。分析了该碑的几大笔法特征:一是笔划厚重,笔毫要尽量铺开。二是撇捺不要出锋太露,要含起来。三是重心下移,上面宽博,下面收紧,显得拙朴。四是字要写得松散,不要中宫收紧。唐以前用回宫格,字结体松散,有高古之意。而唐以后用米字,中宫收紧。五是横画不要右上斜。颜体有篆籀味,横画呈圆弧状下弯。该文作者也临了一段家庙碑,比碑帖更厚拙高古,乍一看不像颜体,多看几眼又觉比颜体更像颜体。作者的创作谈是,将该碑的笔法特征放大来表现。这提供我一种创作的思路。
抄读【论语·为政】2.4的各本注释,十多本注本,抄读了四五小时。发现古人注解此章,皆从字面上去解读,而不结合孔子的生平。故未读到多少有新意的注解。昨读梁启超《为学与做人》倒是给了我新的灵感。梁说,智、仁、勇,先哲名之为成人的三达德。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惑要学习两种知识(或智慧):一是须有相当的常识和专业学识。二是要有总体的智慧,遇事能从容地判断。我由此联想到,孔子三十而立,应该就是学得常识和专业知识,能在社会上谋生立足。四十不惑,就是获得一以贯之的智慧。
仁者无忧,就是五十知天命。学有所成,洞悉宇宙大道后,就要担负起用道来匡正天下的使命 。因为仁是由两个人组成的,人格不是单独是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一个人若终日埋首于学问中,而不到社会上去成事,己立却不去立人,己达却不去达人,那仍是生不出仁心,仍无法成仁。但是知道天命以后到社会上去做事,就不会在乎成败,计较得失,总是天命如此,万死不辞,故而无忧。
勇者无惧。就是六十而耳顺。无惧就是意志坚定,不为人欲为牵制。“虽千成人我往矣”,无惧还在于闻言识其微,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和结果,而不为眼前的危险和诱惑所动摇。
养成三达德后,就是生成一颗持中的道心,不会有过度的、越矩的欲望,故而从心所欲,也不会逾矩了。它不是反复克制、思虑得结果,而是自然而然、无需思量便在规矩之中。
昨将儒教视为宗教,并分析其具有宗教的三大特征。今又想,为何同为宗教,只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其它宗教都有自己独立于国家权力机制以后的教会组织,独儒教,必须通过统治者来实现自己的救世理想。别的宗教,创始人或教主在教徒的心目中有绝对的权威,而孔子,除了几位忠心的弟子外,上不受统治者的器重,下又受愚民的嘲笑,活得像条丧家狗。他没有可自主发号施令的权威,他必须投靠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需要的他拒绝服务,他想向统治阶级传布的道他们以为不合时宜。所以,他几乎就在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奋斗。
今后,抄读一日注解,写一日集解,写得快还能读半日闲书,这样的节奏应该能运转得过来。一周写二至三篇集解,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