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天开始之时,我们总会遇到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你(wo)是不是明明准备开始学习,结果玩了半个小时手机?(叉腰.jpg)在这之下其实蕴含了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或者说“对学习的排斥”这两种心理。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临睡之时。临睡之时,你灵光乍现,然后“还没去做的事情”此起彼伏,汹涌着你那单薄的睡意,然后你越想越激动,宏伟的蓝图在心中构建,等到你再度准备睡下时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同时避免这两种情况呢?有,执行起来只要十五分钟,就能提高“明天”一天的学习效率。
01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临睡之前那些事情不断浮现的原因,这其实是源于我们大脑与“ddl(最后截至期限)”的一次赛跑。因为不管你意识到与否,那些未完成的事情都会在大脑里占据一席之地,然后在潜意识中不断运转,你或多或少总会“惦记”这件事,即使它暂时被遗忘,但它总是被激发。这个激发条件可以是别人的一句提醒,也未尝不能成为睡前与“ddl”的一次赛跑。
“ddl”可以是人为设定的,如“小王,你三月十五号前一定要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呀!",也可以是自然生成的,比如“年月日”。在一年结束之时,即使没有人规定,我们也总是习惯性的回想一年的收获,比对我们是否实现了去年对自己的期许。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与“年”这个自然生成的“ddl”发生了角逐。“天”也是一样,它只不过是一个间隔更小的“ddl”罢了。
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以后,就能知道我们不是需要强迫大脑不去想起,因为这不过是它与“ddl”的一场自觉角逐,而是要从源头入手,把它们写在纸上,通过帮助大脑完成这场角逐,使大脑放下这些事情,释放我们的睡眠。
可是,如果仅仅是让你写下这些未完成的事情也就谈不上“好方法"了。举个栗子,当你写下了这些待办事项以后,你美美的睡了一觉,可是第二天醒来,当你准备开始工作时,这些堆积的事件就像垃圾堆一样,杂乱无章,你心烦意乱,睡前的好方法反而成为第二天进入工作的绊脚石。这个时候,我们真正的“好方法”就该隆重登场了。
这个好方法实际上是通过预先对待办事项的加工,使得它们井井有条,帮助你在第二天迅速确定轻重缓急,开始工作。
02
我们都知道,“三七法则”讲的是处理事情要先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可是什么是最重要?最重要与最紧急哪个更重要?“交话费”这是一件紧急的事情,可是它不是重要的事情,试想一个成天被紧急琐碎的事儿围攻的人他能有多少精力处理重要事?
下面这个“好方法”就能一步帮你理清重要与紧急,以及这二者的交集。(该方法来自于《笔记女王的手账活用术》林佩玲)
第一步我们需要画出一个十字架,横轴右方为比较不急的事情,纵轴上方为比较重要的事情。
第二步,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将它们填列于四象限中。
第三步是我自己结合“番茄工作法”探索出来的一步,就是将每个待办事件需要处理的时间初步判断,然后写在任务旁边。
第四步,同样为自己独创。划去那些比较不重要,比较不紧急的任务,建议只留下八小时工作时长的任务。如果重要又紧急的任务已经大于八小时,那就做进一步的划除,直到留下八小时工作任务为止。
03
这四步缺一不可,其中道理,且听我一一道来(假装捋胡子)。
比起双向的思考,我们大脑更善于做单项的思考,因此当你对一件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判断,再确定行为的先后顺序时,大脑难免出现卡壳。这个时候,思考的可视化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将待办事项填入以轻重缓急为划分的坐标轴中就是思考的可视化过程。此外,这个坐标轴还能明确展示出轻重缓急的交集、并集。让你在第二天迅速抓到重点,并试着主动安排“紧急且琐碎”,而不是被“琐碎”围攻,失去方寸。
第三、四步是一个整体的行为,估测任务时长并建议留下八小时任务的原因是——第一,给自己放假,第二,国家法定工作时长。骗你的啦!哈哈。
这其实是因为激励机制和对突发状况的考虑。当我们制订计划时,切莫定得太“死”,即预想自己能够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连续学习十二小时。而是要适当定得松一点。因为当任务无法完成,便会影响到下一个任务的实现,进而引发连锁反应,然后焦虑堆叠,整体进度被打乱。而当计划变得松一点,便能留有余地,确保任务的实现,还能获得成就感。
激励机制是指,你知道这个任务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如果我提高效率我就能休息一会儿”,这样一来,你的工作便会非常有干劲。
04
总结时间到哒!
☆不要试图阻挠大脑想起“要做的事”,这只是大脑与“ddl”的一场自然角逐。
☆将“要做的事”按照四象限分别填列,样做不仅有助于使大脑不再惦记,使我们进入梦乡,而且帮助我们第二天迅速进入工作状状态
☆建议只留下8小时工作任务,这背后的原因是 激励机制与考虑意外情况。
可以去公众号——“小大孩历险记”来认识我。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