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既要好好发挥我们的优势,也不要嫌弃我们的劣势。看起来似乎是别人到最后对你失望,不如说是你自己先嫌弃自己的劣势,不肯跟它和解,所以它才会给你带来一万点暴击。
常常有来访者走到我们面前,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有什么能力,能做什么事。”其实往往梳理下来会发现,来访者不是不知道,而是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不清晰。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我喜欢做这个,我不擅长做那个,我做起这个的时候感觉比较顺手,我做那个不行。能力其实也就这么被梳理出来了,咨询师在这个环节做的是观察,引导,总结,提炼。当然这并不是终点,在梳理出来能力后,还需要将能力分区并进行管理。
如图所示,你可以把你的能力放到这四个象限里做区分管理。
“喜欢和擅长”区域是优势区,这部分的能力不但能让你情绪高涨,也能带给你价值,是你的优势项目,值得多运用与练习;
“喜欢和不擅长”区域是潜能区,属于想用,但是还没有很好掌握的部分,所以需要刻意投入学习;
“擅长和不喜欢”区域是能力的“储存区”,这部分能力你可能早已精通,但对它们的重复运用已经难以带给你快乐,甚至会消耗你的热情,不过这部分能力是你的一个基础保障,所以你可以考虑怎样将它们与其他能力组合应用来发挥优势,另外要留意的是,在企业里工作时,往往会因为你会做什么而将相应任务分配给你,如果你已经不想再怎样使用这部分能力,那么建议你可以减少对它的使用,让别人降低对你这部分能力的了解,从而减少工作内容,将精力放在发挥优势和提升潜能上;
最后一个区域是“不喜欢和不擅长”,这部分能力,因为是你最弱的一个版块,要提升需要花较多的精力,所以建议如果是工作需要不可避免,那么就要找方法努力克服,适应工作需要,如果工作中可以尽量避免,那么建议你可以将它授权给其他人做或者避开有这部分工作内容的工作。
这个故事的来访者就是没有做好自己的能力管理,她其实挺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下了很多功夫希望改善劣势,然而有些事情总也做不好,到最后也常会因此得到负面的评价,让她非常沮丧。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分区:她希望自己这些能力都得到一样的肯定。优势区的自然不用说,她的“创意”和“洞察力”像奔驰车一样跑得飞快,然而在退路区或者盲区里把握细节的“谨慎”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从容”就没这么容易了。虽然来访者自己说注意了提升,但结果却总也提升不了,至今也仍在上面绊跟头。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赵昂老师说:“对于细节,可以反复检查,在处理人际关系之前,可以更加谨慎地请教。“”我不相信,一个有洞察力的人,怎么会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怎么会关注不到细节?”来访者恍然大悟:“原来我是在和自己的弱点较劲,或许是我在内心对别人批评的叛逆吧。”
和自己的弱点不较劲,意味着能接受它是弱点的状态,将它放在一个合理的尺度内,既不要求它和优势一样突出无往不胜,也不会视而不见或者在它来了以后才救火想办法应对。可以选择授权给别人,或者提升能力,比如把握细节,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如果并非工作中必须要求做的,可以选择回避,这种回避不是逃避,而是将精力集中在优势领域,去扬长补短的,而非面面俱到。
赵昂老师说:“职场人的能力策略:1、识别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觉察和梳理自己的能力);2、让所有的能力达到至少可以满足现任工作要求的程度(对能力进行分区,并联系工作职责看到哪些是工作中必须要使用的能力);3、发挥优势(找到它,并不断的强化练习它,因为是优势,所以很容易练成高段位,也更容易带来成就感);4、让职业优势成为个人品牌(让你的优势突显出来,增加你的辨识度);5、回到第一点。顺序很重要。(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根据自己的成长,以及工作的变化,识别和调整我们的能力策略。这绝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你保持觉察,而且懂得梳理能力的方法,这样你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更能有的放矢地为迎接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咨询师的思考,在读这个故事时,也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来做这个咨询会不会有不同的做法?因为故事里的来访者有提到怀疑自己的性格是不是有缺陷,有人际关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话和做事的方式让身边的同事、客户和朋友不舒服,或许我会尝试用MBTI帮助她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看到性格中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不过无论哪种做法,核心都是在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看到优势,接纳弱势,留意它的影响,根据工作及发展的需要调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