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线学习了南山区前局长刘根平先生的口述史《在实践与思考中绽放教育的激情与使命》。刘局长保持了他一贯严谨的学理思维,回顾了三十年工作的历程:
领悟教育:涵养理论,优先实践
创办职教:适应市场,着力创新
普及科研:打破神话,行动研究
当好校长:中西融合,打造品牌
局长生涯:谋划教育,创造质量
从根平局长职业生涯的三十年轨迹可见他发展的路径,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的思考与实践。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一直相互交融,引他朝着理想前进。犹记他初任局长时对我们全体校长有三个要求“转变思维方式、转变话语方式、转变行为方式”。这三个转变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局长对我们持续学习的要求。他还为全区的教育画了一个理想愿景“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个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正是因为局长的上位思考目标明晰,践行有力,南山教育达到了一个高位。
根平局长的口述史结尾部分的反思“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引发我强烈的共鸣。他说“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不能只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而是要通过个人的成长为国家和民族,人类和世界做出贡献,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目标的确立决定着当下的实践。我不由联想前海小学的育人目标培养“终身运动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责任担当者”,其中“责任担当者”正是要求学生将来要承担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他还说“把教育放在人类共同命运的坐标系中,进行新的反思,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评价,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其中,国际社会很多成功做法可以为我们改进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包括PISA考试、社会情感调查SSES等。“双减”后,我们还要做好“双增”,给学生增加体育艺术类活动和实践的机会。”这给我们学校变革指明了方向:改进评价体系。细思当下全民对教育的焦虑不安根本原因就在于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评价问题,由评价方式倒逼教育实践。同时我更明确“双减”后的“双增”(增加体育艺术类活动和实践的机会)是学校管理要思考的重点。目前学校的体育活动包括每天大课间、每周体育社团、每学期运动会、每年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此外跳绳、乒乓球、武术等学生喜欢的项目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艺术类活动在每年一届艺术节之外补充了快乐周三音乐会,另外合唱团、poP舞团、青青口琴艺术团、匆匆萨克斯团、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特色社团也渐成精品社团。2019年首办的“创意市集”因为疫情可惜被停止两年。实践活动目前保持每学期一次出外社会实践活动外,学校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了“春萌种芽,向阳而生”、“芮芮小草,菁菁我行”的全员种植活动,含科学、劳动、艺术、品德等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每月一次的全校大扫除也是很好的实践活动。未来还需系统思考更合适的创新实践项目,为友好儿童赋能。
最后,他说“创新是每个儿童心灵中的种子,教育的首要价值不是“灌输和塑造”,而是发现与呵护。教育者首先也是学习者,应该积极地去观察、研究、发现儿童的个性特长、潜能所在、优势智慧、创新可能等。成人世界和学校要努力让教育与学生的天赋和个性相匹配,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或匹配我们的教育。于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教育的本真价值,立德树人,让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大力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倡导“质疑探究、独立学习、合作分享、教师引领”的教学原则。”联想周六下午读写培训班请邓玉琳老师做的关于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科学阅读小课题研究不正是这一指导思想落地的鲜活案例吗?观察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做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友好儿童。作为一所儿童友好学校,首先在于创建适合儿童的学校环境,为儿童准备校园;其次建立基于儿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观,选择适合儿童的课程内容;第三要构建友好儿童的师生关系,建立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课堂模式。
系统地研究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揭示成长的秘密。通过根平局长的口述史,我清晰地看到他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都同时具备“思考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并由此延伸大量创新举措,引领南山教育走向高位。而他本人则在思考与实践的交替转变中绽放出教育的激情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