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想在写作上有所突破,所以看到张祖庆老师最新出版的《修好一颗心—教育写作十二讲》就马上毫不犹豫买了回来,目前看了一半了,文字优美,言辞恳切,很多地方直接击中内心,好像是在面对面指导我如何写作。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词语:深度阅读,静水深流,深耕细作;打透一个点,时间要聚焦,力量要聚焦,领域要聚焦。聚焦才能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要深挖一口井。我想到了去鄢陵培训时一个专家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说老师要选好一个方向,不要到处挖坑,关键是要出水。
祖庆老师说要把一本书读到灵魂里,要读几本生命里的根本之书、书中之书、经典之书。就像金克木在《书读完了》这篇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要读根本之书、经典之书、源头之书。这些书可能是你的生命之书、知音之书、伯乐之书、灵魂之书。这样的书能够击中你,唤醒你,提升你。每个人一生中必须要拥有一两部这样的书。
我回想了一下读过的书,好像也读了很多书,文学的,心理学的,哲学的,但是好像哪一本也没有精读。我的生命之书是哪本呢?朱光潜说过:“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用读十部书的实践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阅读的三个境界:神游——神交——神合。一本书至少得读十遍以上,你才能跟它神合。十遍呀,想想我自己,好像一本书最多读过两遍,还不是全部通读,第一遍读完后,后来某个时刻想起来哪个部分又重新翻开去读。
第一讲:人,为什么要写作。
我也问了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我自己的答案是想当一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写作。但凡有点名气的老师都是很擅长写作的。我也想为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通过自己的写作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件很容易的事。我还想通过写作给自己留下点纪念,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很多事情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如果能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后翻阅起来也是美好的回忆,用书中祖庆老师的话说就是为生命存档。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的理由。祖庆老师书中总结的很全面:写作,为生命存档,让时间静止,用文字疗愈,助专业成长
第二讲:战胜写作空姐的三大法宝。
我一直都挺害怕写作,怕自己写的东西没有文采,没有内涵,不敢让自己的内心世界被别人看到。很想写,但感觉词穷。祖庆老师总结为两种:一是怕别人。怕别人笑话,怕得罪别人,怕别人审视;二是怕自己。怕没时间,怕没内容,怕没文采,怕没深度。我说两个都有,怕别人又怕自己。
一句话总结就是:可能你还没有唤醒自己的写作欲望,或者你的阅读量还不够。当你觉得自己力量不足时,祖庆老师腿了两本书:《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越害怕越要写。想要学写作,先破心中贼。祖庆老师送给写作恐惧症患者的三大法宝:
法宝之一:三定法。1.定时间——零碎时间,固定时间。碎片化写作,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看似闲散的文字,稍加整理,就成了自己的作品。2.定字数——固定字数,积少成多。3.定地点——仪式感,熟悉感。
法宝之二:发表法。有关注,人就会又动力,就会专心致志,就会全力以赴。文章被别人关注到了,你就始终想着有人在关注你,就会把自己最好的状态调整出来。1.朋友圈发表。这点,不太适合我。我不喜欢发朋友圈,总感觉会被很多人围观,朋友圈刚发了一点私人的内容,就可能会有朋友私信问,第二天去单位了同事会问。我不太喜欢这样,我只想记录自己的心情,所以有时我发朋友圈都会设置成仅自己可见。不知道我这种想法对不对,或许随时写作的积累,觉得自己写得还可以,对自己更有信息时,可能会像祖庆老师说的这样敢于公开,接受大家的审视。2.口头发表。就是要逼着自己训练口才,修炼快速总结提要,快速构思。3.多媒体发表。博客、简书、QQ空间、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等等我一般选择在简书上面发表,每周精选一篇文章发在公众号上。目前公众号上很多功能比如排版,标题,插图片等都还不太熟练。
法宝之三:建圈法。怎样寻找优质圈子,祖庆老师给出了三个金点子:1.关注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确实关注了很多,有名师的,比如张齐华数学工作室、许昌吴正宪名师工作室等、贲友林学为中心等;有小数专业方面的,比如小学数学教师、追求数学本质、教研网等。还有综合性的,比如人民日报、教师博览等。我觉得如果是自己认识的老师,线下见过面,交流过的更会从他们的公众号里汲取营养。比如苗旭峰老师的,王弯弯老师、腾卫老师、蒋刘敏老师等,我们在教育行走的现场见过,交流过,他们就经常更新公众号,看他们的文章就像面对面交流一样。可以说是气质相投,精神尺码相近。就要张文质老师说过的,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会遇到一起出发的人。2.建立微信小群,深度探讨。3.建立机制,奖勤罚懒。老师们可以组建小群,挑战日更,完成不了的可以在群里发红包作为惩罚。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
最后,【结束语】总结到:只要大量阅读,只要专注写作,你的文字一定会越来越好。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你会倒逼着自己去成长——读更多的书,认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
一事专注,便己动人;
一生专注,更是深邃。
写作,是学习的开始。它会帮你打开一扇窗,会看到更辽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