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40篇读书笔记:《好好说话》之好好辩论
以前经常被周围小伙伴的小刻薄的话语弄的哑口无言的我,现在也可以优雅的顶回去了:)
推荐有类似困扰的小伙伴掌握下面这几个要点,通过例子再熟记一下,效果真的不错:)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每天也回顾下今天又遇到了什么让自己觉得嘴笨的对话,想想下次再遇到怎么说?把这些对话记下来,长期积累对你一定很有帮助。忘记是哪位大师提到的,这就相当于给自己做一个错题本,深表赞同~
首先,先总结下全部内容的核心思想:
首先,弄懂对方的意思,这包括搞清楚对方说话是否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是否故意把讨论问题的核心带跑了,以及说话的真实意图。
然后,根据这两点,可以使出大绝招——点破!
点破对方的逻辑漏洞!点破对方的真实意图!
接下来呢是举了三个很常见的特别难回答的例子,通过实例让我们也更了解一些其他辩论的突破点
一个是弄清楚辩论双方的责任、角色。——对方不能替你担责任、讨论的问题并不都是双方的角色
一个是以退为进,接过对方的错误逻辑、或者接过对方给你带上的高帽,顺着对方的逻辑,来反驳对方的逻辑,俗称啪啪啪打脸哈哈。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要点和例子咯~ 通过例子的消化才能更好的真正吸收住要点~
“辩论通过对抗争取第三方支持”
第一招:复述问题——对方本身的问题就有逻辑漏洞
“很多问题我们之所以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要做的往往不是回答它,而是把它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好让大家能明白里面的荒谬。
比如,辩论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对方以这样的逻辑抬杠:
你说你要减肥,他问:“你想饿死啊?”
你说你不穿秋裤,他说:“你想冻死啊?”
你说这个鸡蛋真难吃,他问:“难道你要吃鸡毛吗?”
“很多人听到这种话,都是一口老血憋在心里,觉得对方胡搅蛮缠,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其实很简单,我们别着急地跟对方以快对快,我们要慢慢地重复一遍这个问题,大家就会发现它有多扯淡。
比如,你可以假装笨笨地这么说:“你说我要吃鸡毛?没有啊?你为什么会觉得我要吃鸡毛呢?鸡蛋不好吃,为什么就会吃鸡毛呢?好奇怪啊。”
第二招:慢而不断——不要被对方的逻辑带跑偏了
一定要注意,不要偏离自己原有的逻辑,不要被对方带跑了,我们的逻辑线不能断,这就叫“慢而不断”。”
胡搅蛮缠
“鸡蛋不好吃。”
“东嫌西嫌,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神经病,鸡毛又不能吃。”
“对啊,鸡毛不能吃,鸡蛋能吃,能吃的你觉得难吃,不能吃的你又不吃,你到底想怎样?”
所以,真要辩论的时候,很多所谓反应快的人都喜欢纠缠一些特别无聊的问题,貌似以快打快,其实只是把辩论变成了斗嘴,在旁人眼里一点意思都没有。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回应对方有关鸡毛的问题,而是回到自己原本的问题上来——
“鸡蛋不好吃。”
“东嫌西嫌,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不好意思,我反应慢,不太理解鸡蛋和鸡毛的关系,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我觉得这个鸡蛋难吃,是因为它太咸了,如果你觉得这个鸡蛋好吃,请给我一个理由,不要扯别的。”
第三招:化繁为简——抓住核心问题
反应慢,是因为问题太多应接不暇,那不用想那么多问题不就可以了吗?其实很多时候,无数个小问题都可以包含在一个大问题里面。只要掌握了这个大问题,就可以把那些小的东西归纳进来,不用一个一个去回应,自然就不存在反应不过来的问题了。这就像是无数条分岔的小路总归要通到主路,我们只要把握住这条主路,在辩论中就不会迷路。
继续上面案例的分析:当你说鸡蛋难吃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无数的反驳,但你仔细想想,无论对方反驳什么,归根到底,都是在质疑你吃东西的品位——所以只要了解这一点,事先有个预期,就能够迅速地把所有问题都归到这条最根本的主路上来。
“比如,当你说这个鸡蛋难吃时,对方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吃鸡毛呢?”
你可以傻傻一笑,慢悠悠地回答:“你这么说,无非是要质疑我的品位嘛,可你知道我吃过多少种做法、多少个产地的鸡蛋吗?你没吃过好的,有这种质疑也不奇怪啊。”
“怎样回应陷阱式提问”
最重要的:弄清对方问问题的意图——然后点破之
例子:
“记者:“野蛮化的动物,在种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不是只有肉食动物野蛮化了?”
朱迪:“我知道你很关心这些发狂的动物有什么特征,可我不明白,这跟种族有什么关系。”
记者:“我的意思是,目前看起来,所有野蛮化的都是肉食动物,所以是不是说,只有肉食动物‘会’野蛮化呢?”
朱迪:“目前野蛮化的动物的确都是肉食动物,但相对我们动物城的人口数量,野蛮化的动物只是特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野蛮化与种族有任何关联,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只有肉食动物会遭遇野蛮化的变异。”
例子:
“一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提问:“去年你们来休斯敦比赛时,洪水一来,你们就输了;洪水一走,你们就赢了。今年你们又来休斯敦,也是洪水一来,你们就输了,呵呵,你怎么看?”
格林迅速就判断出,这个记者应该是为了博人眼球,故意炒出一条无聊的新闻,才会不断向他暗示——他们的胜负和洪水之间似乎有什么神秘的联系。
于是格林不仅直接拆穿了对方的陷阱,还顺便怒斥了对方伤天害理的“陷阱式提问”。
格林说:“哥们儿,因为洪水,这里的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这些天一直在帮忙搞募捐,帮忙做这做那。你呢?你居然有心情拿洪水跟我开玩笑?我真是为你感到羞愧!”
模仿表达,做到影响力免疫
如果通过模拟对方的思路已经做到了论点免疫,那就可以进入最后一步——通过模仿做到影响力免疫。这就是说,很多时候,对方之所以有说服力,倒不是因为观点有什么了不起,不是逻辑和论据让人心服口服,而是因为有极强的渲染力和表现力,能绕过我们的理性,直接在感性的层面起作用。
比如,早年万宝路香烟有一则非常著名的广告,画面是健硕的西部牛仔,一边骑马一边吸烟。它讲了什么道理吗?没有,但就是让我们本能地觉得吸烟很酷。
这个时候,就只能以毒攻毒——你不是不讲道理吗?我也不讲道理;你不是很酷吗?我就模仿你那个样子让你不酷。
“有一则反对吸烟的公益广告,就直接拿万宝路的牛仔形象开涮。你不是牛仔吗?我也牛仔;你不西部吗?我也西部。我每个细节都跟你一样,甚至演员都长得差不多,只是他一边哆嗦一边咳嗽。这叫二次创作,通俗点说就是恶搞。看过这则广告的人,再看那则所谓万宝路牛仔的形象,味道就变了。
美国有些中学做过尝试,只要给学生上2~6小时预防吸烟课,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反吸烟广告,讲解一下怎样抵制来自同伴的吸烟压力,青少年在未来两年内开始吸烟的比例就能下降一半。这就是“影响力免疫”的力量。”
常见谬误
认真你就输了
“第一步:“我在讲道理,只有你在讲输赢”
当对方用这样的神逻辑针对你的时候,你第一步就要指出:
“你会这么说,就是因为你已经讲不出什么道理了,只好避重就轻,跟我谈态度问题。”
更重要的是,在讲道理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要赢过对方,可是当对方说出一句“认真你就输了”,就说明对方只重输赢的低级本质。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乘势确立自己“认真、讲道理、不在意输赢”的形象。不要忘了,辩论本来就是针对第三方的说话场景,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噎死对方,而是要争取旁人的眼光。”
“第二步:“如果讲输赢,那你已经输了”
辩论中有一个常用技巧,叫作“同理反抽”,意思是根据对方的逻辑(同理),得出反驳对方的结论(反抽),也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我们只是在讨论而已,你居然会计较输赢,干吗这么认真呢?”
之前你只是在讲道理而已,并没有提到输赢,而对方居然先提到输赢,那根据对方“认真就是输”的推理,显然对方更认真,输得更惨。这样,对方就被自己的逻辑噎得哑口无言。”
“第三步:“嫌我认真,我就要更认真”
“傻孩子,所有的辩论,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辩论本身就是一件很认真的事。如果我们不认真,干吗在这里浪费时间呢?我不知道认真会不会赢,但是我知道不认真就一定会输。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真地讨论一下问题吧。”
如何反驳 你行你上
澄清各自的角色——也就是讨论的问题其实和讨论双方没有实际的关系
“人人都喷中国足球踢得烂,但总有些很讨厌的人会在旁边说:“老说中国足球不行,那你行你上啊,让你去踢,你踢得下去吗?”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回应说:“你让我踢,我是踢不下去;那让你看,你又看得下去吗?如果不是国足不行,难道还怪观众不行吗?”
指出对方在逃避角色—— 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没上的,你上了,我还以为你行呢!
指出对方就占着角色—— 就是因为你一直处在这个位置上,我才上不去的啊!你想让我上,你先下来好不好?
“如何反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指出偏好和经验无关
“我上次给你介绍的对象,你怎么老是不愿意去跟人家见面呢?”
“不是啦,二姑,我真是觉得不合适。”
“你这孩子,二姑难道会害你吗?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这个姑娘错不了。”
“二姑您误会了,您阅人无数,经验当然没的说,这姑娘一定是好的。我的意思是,喜好这种东西跟经验没关系,您的经验再多,这方面也帮不上我的忙。”
点明经验的价值
“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信我准没错,你也不想再走我当年的弯路,是吧?”
“二姑,您之所以会有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听人劝,而我如果现在就照您说的做,我的人生就没有经验了。”
大杀器——点明责任的归属
“二姑都走过这么多弯路了,总结成经验告诉你,你为什么偏偏不听,要再找罪受呢?”
“二姑啊,正因为您跟我打了这么多包票,所以要是这次我听您的,那万一以后这个姑娘有什么不合适的,我总不好再回来找二姑负责吧。”
如何避免被人架起来
当遇到别人给你戴高帽的时候,比较聪明的方法不是拒绝那顶高帽,而是把高帽戴上去,借着高帽的威严,提出不一样的要求。比如,还是拿喝酒这个例子来说:
“来来来喝一杯,男子汉大丈夫,这点酒算什么!”
“哼,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喝就不喝!”
“你们东北人都豪爽,来,把这杯喝了!”
“哎呀,你不知道,我们东北人说一不二,说不喝酒的时候就是真不喝酒!”
“又比如,对方可能说:“你是大人嘛,别和孩子计较,让让他吧。”你就干脆接过这顶“大人”的帽子,这么回应对方:“正因为我是大人,所以我觉得我有教育这孩子的义务。如果这么惯孩子,这孩子以后还怎么得了啊?”
也推荐几本关于沟通的书籍,对我帮助也特别大,极大改善了和父母的关系
相关的读书笔记:交流这件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