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
读书贵在精,而不在多。
我们现在读书的成本很低,随便一个读书软件都能读到上万本书。但是却有一个问题,就是在读书成本越来越低的同时,我们知识吸收能力却越来越差了。很多人不知道该读哪些书,该读谁的书,哪些书可以细读,哪些书需要多遍精读,哪些书不用浪费时间,哪些知识才是知识背后的知识。辨别知识真伪,找到有用的知识,真的成了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了。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智者对话,这是难得的交流机会,是不容错过的。可好多读者却只要求读完,只为数量,只想吹牛,不会精读,没有笔记,更没有有价值信息的输出。这样读书就是囫囵吞枣,读和没读没什么两样。
所以,想从书中获得价值,不断提高,就要挑选真正的好书,下功夫好好读,内化成自己东西,不断的用,也可以有机会就不断讲给别人听。慢慢我们会发现,这些知识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想怎么用怎么用。
读书要看作者。
对于怎么读好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只认人,不认书。
有些作者的文字都是虚的,毫无用处,有些不适合我们阅读,而有些作者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还有工作经历都非常厉害,粗略一看就是个牛人,是高手。也许他的文笔不是最好的,但他的文章却是干货最多,观点最新颖,知识体系最全,可操作性强的。这种作者的作品我们就不能放过。应该把他的所有书都读一遍,把他形成体系的知识内化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用,在做事中用,或者用其他途径不断的输出。这样读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
读书的好习惯,就是大声的读出来。
还有一个小的好习惯,就是遇到好书不妨试试大声读出来,其实,把文字大声的读出来,既可以培养写文的感觉,又能提高行文节奏,越读越有意思。可能古代把看书叫做读书的原因就是这个吧。哈!
上千年来,读书都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会读书,读好书,是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掌握的技能。同时,不要被博览群书,读书要杂等观念带偏了。读书贵在精,而且主要选一类书,固定的几个作者的书来读,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成体系,输出的力量才大,打包出售的价值才会更高,认知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