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上学时期,老师惩罚写作业是常态,动不动就是抄课文、抄生字、抄公式等等,当时为了应付这些大量的作业负担,我甚至还用过两支笔一起写的方法,因为要抄写的遍数太多了,手都写酸了,还没写完。
不过这些机器式的抄写内容,很多我也没记住,只是变成了一个手部动作。这些如今都还记忆犹新,不知道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过如此经历。
《哈佛家训》里有一则故事很多人都可能看过,这是我后来才知道是出自这里的。我最初看到的是在我考普通话的时候,这篇文章刚好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里的一篇,当时看到了就挺敬佩这个老人的做法的。
故事是这样的: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得越来劲儿。
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办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筒。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听垃圾筒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
几个年轻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地去踹。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五十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再踹时就不那么卖劲了。
又过几天,老人又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十美分了,请你们谅解。“十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十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筒。
这位老人是位攻心高手,分析他的方法可以看到,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这是第一步,目的是降低“乐趣”。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
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这件事产生逆反心理,这是第二步。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并且给出一个让他们不能接受的十美分,使他们在心理上对踢垃圾桶这件事产生排斥感,产生逆反心理。于是,原本令几个年轻人感到有趣的一件事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成为“受害者”。这时再让他们去做,那肯定难了。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和写作业没有关系,但它里面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运用到儿童的作业管理上。那就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许多家长和教师,一方面要求孩子热爱学习,一方面又把“学习”当作暴力手段运用于对孩子的惩戒上。当“作业”变成一种刑具时,它在孩子眼里能不恐怖吗?孩子还能对它产生好感吗?
其实以我自己的经历,大多数时候,老师都会以每次考试的试卷为标准,你的题目那道题做错了,老师就会相对性地让你把有关于这道题的知识点抄写多少遍。,或者分数低于60分以下的,把试卷全部抄写几遍之类的。
个人觉得有时候做错题目,并不是真的不会,或许因为马虎呢?那这样的抄写就毫无意义。如果是真的做错了题目,孩子大多都会认真查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记住下次不再错。
而那些分数偏低的人,是帮他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试卷发下去或者拿回家,让孩子再重新检查一遍,找出自己真正的薄弱点。抄写的意义真是不大,就算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不用心,一样记不住。
其实这个时候的惩罚性质,无不说成是为了孩子,其实它的第一动因只是成人在出恶气,和教育无关。从本质上说,它只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的一种施暴手段。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同时最最重要的是让他在行事过程中伴有愉快感、成就感和自尊感——这无论在学习还是其他事情上,都是普遍适用的。
摘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