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人本主义模型——基本观点

一、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主体

(1)每一个体都存在于以自我个体为中心的经验世界,其中包括主语的我(I)、宾语的我(me)或我自己(meself)。

(2)个体最基本的奋斗目标是指向自我维持自我提高自我实现

(3)个体根据他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反应,与他的自我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

(4)自我对于可感知的危险会随后伴有防御——包括提高警觉、准备行动、启动防御机制。

(5)个体有指向健康或整体性的内在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合理的和具有建设性的,选择走向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二、对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生活的过程。

人本主义观点认为,关键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评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盲目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观,否则,人们就会否认自己的经验,失去与自己感受的联系。

为了使自己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需要对自己的认同有一个清晰的感觉——发现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何种人,以及为什么。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使人们达到自我实现,即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根据自身的体验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价,那些能够提高自身的经验被评价为好的,是可以追求的;反之,那些不能提高自身的经验被评价为坏的,是需要避免的。即,人们知道什么对自身的发展有益。而这个评价的过程被称为“评价过程”。

人们对评价过程中结论的信任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有机体自我。其中有机体是指我们体验的整体感觉(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的基础。而自我则是人们对自身的想象,与自我概念很相似。如果自我想象是有弹性的和符合实际的,能够使人们了解和评价有机体的所有体验,那么他们就可以很轻松地只求最能提高自身的那些体验。这是自我实现的关键因素。

自我实现的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时,他们就自发地发展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积极关注是指爱和赞赏,它们来自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然而这种积极关注通常是有条件的(外界期望儿童所表现出的“好的”行为),儿童一般只有表现出符合这些条件的行为时才会获得积极关注。当条件较少且合理的时候,孩子可以接受到各种体验。而当条件具有严重束缚性,剔除了有机体的大部分体验时,孩子会因为获得的体验过少,导致自我实现受到严重阻碍。

当外界的评价条件对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控制性时,个体的行为和他真实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裂痕。此时,他会自动地通过对感觉的歪曲来掩盖这个裂痕,否认存在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罗杰斯发展出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像镜子一样反映来访者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给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地给予尊重和赞赏。在这种接受性的环境中,来访者能够最终面对于自我不一致的情感和体验,这个过程将导致自我的扩展,最终使来访者能够面对个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来访者自由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