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 的 《红楼梦》很多人都读过,都非常的熟悉。八七版的电视剧更是堪为经典,至今仍是许多人的心头挚爱。里面有一个角色,出场次数不多,但却很是深入人心。她就是因家庭贫困,生活无以为继,迫不得已带着只有几岁的小外孙,去贾府“打抽丰”的刘姥姥。
二十几岁看《红楼梦》,很不喜欢刘姥姥这个人物,在富贵繁华,物丰人秀的贾府,突然闯进来这么一个贫穷破落,满身灰土,卑微胆怯的来自小村庄的农妇,心里很是反感,尤其刘姥姥又是来攀亲借钱的,更觉得她的卑微和势力。家里何至于 就到了没饭吃的地步?非得带着个未知世事的孩子,低心下首去求人。在二十几岁的我看来,活着的尊严大于生活的困难。
三十多岁了,也经历了一些生活的悲欢,人情的冷暖,渐渐的懂得了一些人生的艰辛无奈。再回头看《红楼梦》时,不再跳过刘姥姥进大观园那几章了,开始有兴趣慢慢的品味和感受。也对刘姥姥生出更多的同情,更加喜欢这个朴实,聪明,知恩,有趣的农村老太太。
刘姥姥是因为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才想到贾府去求取一些接济。并不是贪图贾府的富贵,想趋炎附势的“沾光”。可能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贫困的村子,对于贫穷的记忆真的是刻骨铭心,有些人甚至在精神上留下挥之不去的影阴。我有一个亲戚,因为肥胖,血压,血脂,胆固醇都很高,已经危害到他的健康了,医生建议他尽快减肥,保持正常体重。每次看完医生都痛心疾首的下决心减肥,可是没几天就恢复到以前的食量。家人朋友都说他没有毅力,不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他和我说,你不知道,节食减肥比让我去看医生都难受,不是怕吃不饱,是怕没得吃。他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真正的劳动力只有父亲一个人,粮食经常不够吃,尽管母亲省吃俭用,想进各种办法节省下每一粒粮食,家里依然是经常断粮。有时候饿的实在不行就大口大口的喝水,那时候他就发誓等他长大了,他绝不让自己饿肚子。所以节食对于他来说,比疾病带来的痛苦更难以接受。虽然明白现在物质充裕了,不可能再有饿肚子的时候了,可是每次因为节食带来的饥饿感,都让他又回到那个饥饿到以水充饥的童年的痛心的记忆,那样刻骨的记忆,那样惨不忍睹的画面,他一想起来就像有无数针猛刺他的心,只有大口大口的吃,吃的饱饱的,才能不那么恐慌,不那么难过。
《红楼梦》里写 刘姥姥一家因收成不好,家道艰难,无法可想才不得已想去贾府碰碰运气。我们不知道文章中的“家道艰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曹雪芹没有具体写,我们也无法猜想,我想刘姥姥那么一个坚强自尊的人,不可能有一点小困难就去求亲告友。一定是真的到了要饿肚子的地步才不得已而为之吧。生活的艰难,让人无法再去顾及尊严和别人的看法,人生有时候就是有那么多的无奈可奈何,有那么多的迫不得已。我们也想过去努力的掌控命运,可现实很多时候都是被命运掌控,不停的妥协。所以经历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无助后,我再也没有勇气去嘲笑刘姥姥了,反而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想想看一个农村的贫婆子,去到贾府那样高门大户的人家去攀亲,只为了能把日子过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心里又藏着多少的苦楚。
贾府没有辜负刘姥姥,给丫头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在凤姐眼里不算什么,在贫苦的刘姥姥眼里是一家人续命的保障。所以刘姥姥一直记得凤姐的这点恩情,在贾府被抄,巧姐被卖后,刘姥姥倾尽家产把巧姐赎出来,报了凤姐施钱救命之恩。所以《红楼梦.》对巧姐的判词是“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是啊,人生在世,福祸难料,我们都无法预料自己有朝一日会不会也变成刘姥姥,为了生活低头,去卑躬屈膝的求告亲友。如果这时有人不求回报,发于真诚的帮忙解决困难,我们一定要知恩记报。如果遇到有一个像刘姥姥一样的陷入困境的人,我们也要尽己之力,多些同情和帮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人做事,多些善意总是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