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这件事情,中美文化差异十分明显。目前国人普遍的习惯是,在生活起居上对孩子百般呵护,而在孩子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层面,却缺乏理解、尊重和保护,甚至可以说是漠视的。那种高压、强权式的关心,毁掉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扼制了孩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不少家庭,父母和子女沟通越来越难,乃至形成尖锐对峙的局面,家庭生活会因子女教育问题陷入僵局。而美国家庭,在生活上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以便他们尽快的自立。在心灵成长方面,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尽量让他们自由自在的发挥。跟中国孩子相比,美国孩子在创新思维上胜出一等,也许与此有关吧?
儿子住在安德森夫人家里,赢得了全家的尊重和喜爱。安德森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已经工作,三儿子在上大学,都已搬出去住,只是偶尔回来看望父母,儿子跟他们三兄弟处得都很好。儿子生日的时候,有同学到家里来玩儿,据说“擅长派对娱乐”的二儿子还专程回来帮忙,是不是还挺够意思的?
在生活习惯上,安德森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早晚要洗澡、每天从内到外换洗衣物,床上用品每周换洗,房间要及时整理,保持清洁。有一次早上去上学,儿子本来已经坐上车,安德森发现他没换上衣,就让他回去重新换了,才允许去上学。就这样,儿子后来成了极其讲究生活细节的人,这跟出国之前比,确实判若两人。
在美国,很多基督徒似乎都有自己的教堂,有的家庭成员之间还会选择不同的教堂。安德森夫人和肯先生的教堂在博依西,离家大约有四十分钟的车程,儿子每周日上午都要跟着他们去教堂。至于内容,我问过儿子,他说先是听有人在上面演讲,然后就是大家一起唱歌,大概如此。儿子还提到,同学当中有一位擅长此类演讲的,就经常在教堂里讲。至于这小子演讲有没有报酬?就不得而知了。
儿子头年秋季赴美,几个月后语言交流就比较顺畅了。次年春季的三月份,校学生会的一次活动,组织者找到他,说是参与的人太少,问他能否帮忙?他问:
“需要我做什么?”
“唱歌或者演讲,能做什么做什么。”对方答。
“都行。你们想让我做什么?”
“报名演讲的人少,你可不可以选择演讲?”对方又问。
“可以。”
儿子讲起后来的事情,还挺曲折——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就考虑讲什么?我特别想讲基督教问题,却遭到一片反对声。安德森提醒我,即使在美国,宗教也是敏感问题,说我接触时间不长,害怕我讲错了惹麻烦。《圣经》课的老师更是强烈反对,就好像是我讲出乱子来跟他有多大责任似的。为此,我找到他,跟他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他终于答应道:“好吧,我实在找不到反对你的理由。”
“活动那天,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到场。实际上我也没做什么准备,我上台后即兴讲了二十来分钟,结束的时候,掌声经久不息。校长先生激动地上来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是个优秀的公共演说家。
“现场的掌声和校长的褒奖让我有些得意。放学回家的路上,安德森开着车,默不作声。我故意问她:‘夫人,您觉得我今天讲错了吗?’她一字一板的回答:‘孩子,你讲的很好!即便我是教你们演讲的老师,也讲不了这么好。’那天,我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一家中餐馆吃了晚餐,算是庆贺吧。”
儿子是暑假回来时给我讲的这些,并说开学后九月份还要讲一次。我问:
“准备讲什么?”
“贫穷问题。”他答。
“你的观点?”
“教育是改变贫穷唯一的、真正的途径。”他言辞凿凿地说。
开学后很长时间,并没有听儿子说起再次演讲的问题。后来,我忍不住问起来,他说:“已经讲过了,很好。不过,他们既然知道我会这一套,就不像上次那么轰动。也就没什么好说的。”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孩子,只要你给他成长的空间和心灵的自由,相信他终会呈现出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