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技术能否改善学生的学习?

本章的认知原则:技术改变了一切,但没有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本章的指导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它意味着技术改变了很多认知过程,但不一定是以你所预料的方式。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一句你经常会听到的感叹:“技术已经改变了一切!”的确如此,但它并没有改变你思考的方式,也就是你思维运作的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开始探索的起点。

技术改变一切生态系统
两种技术可能“改变一切”的方式:其一,改变孩子们的思考过程(例如,降低他们的注意力)。其二,通过生成一种产品或工具,颠覆我们对学习的思考方式。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得到证实。相反,技术似乎对一些特定领域的任务或任务中的一部分造成了适度的改变。但是,如果这种改变帮助学生推进一个对他们来说无比繁杂的认知过程,那么它对学生的益处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为什么学生难以放下手机?
青少年对联系的热情阻断了其他活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人类是信息的探索者。,当判断出环境中有需要学习的东西时,我们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而手机通知就是一个极其明确的信号,提醒我们有东西需要学习。这证明了我们这种寻求信息的倾向的力量,即使我们知道信息通知通常预示着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我们仍然想一探究竟。这种强迫性行为在青少年中会更加强烈,因为手机通知往往携带着社交信息,而青少年是热衷于过度社交的。虽然成年人通常认为青少年过度关心同龄人的看法,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一个特点,而不是一个错误。


image.png

当我们打算立即获得奖励时,奖励会更有价值。儿童的曲线比成年人的更陡,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说奖励失去价值的速度更快。
,每个人(青少年和成年人)
都有查看手机的冲动,因为他们知道手机提供的新信息可能与个人有关。但是,这种经常性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被放大了,有三个原因:(1)信息往往是有社交属性的,而青少年对社交信息特别感兴趣;(2)延迟奖励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困难的,但对青少年来说比成年人更难;(3)社会资讯往往是易逝的,这进一步加剧了现在查看手机和以后查看手机之间的价值差异。

小结:
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比大多数人预测的要温和得多。第一,你的大脑是可塑的,会随着经验而改变,但思维的基本结构可能不会改变,所以技术并没有改变当今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无论好坏。第二,技术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测的那样完全取代教育。第三,技术变化对认知的细微改变是很难预测的。那些看起来应该对认知影响不大的变化(例如,用屏幕代替纸质阅读),有时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产生影响。第四,沉浸在技术中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显著影响的更普遍的想法似乎没有成真,无论是好的方面(孩子们经常使用互联网进行自我教育)还是坏的方面(焦虑和抑郁症的发病率增加)
。最显著的变化似乎是当今的青少年(以及许多成年人)
的确对他们的手机爱不释手。

感悟启发:
新技术的使用得看老师如何发挥其使用效果。比如某些在理解上逻辑上的比较繁复的,可以借助形象的技术演绎,这样学生就便于学生理解。还有某些示范引领的,可以借助技术工具,比如我在上《<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时,布置了:以《经典常谈》为灵感源泉,自选书中一篇内容,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我们期待你用天马行空的想象,让经典文化走出书本,融入现代活动。
那么如何创作呢?于是我利用豆包,出示了范例:


image.png

有了示范,学生操作起来就有依可循了。另外上课时,学生也有无聊的时候,我们讲课不可能40分钟都特别有趣,这就需要我们中间插播一些利用技术的游戏,让课堂多一些波澜。
所以新技术本身不会导致学生出现倒退,我们一定要利用技术培养学生爱上思考的习惯。另外还得有我们 人情的温暖肯定与鼓励,催发孩子善于思考,爱上学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