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某一天,心血来潮建立了21天早起群。如今,21天已满,第一期也结束了。最后一次给6人小组布置了作业:1.总结与反思,2.商量群之去留。
于我而言,收获有三:
1.第一次当群主,自我约束力增强。
回想第一天的晚上,辗转反侧,简直一晚上没睡好吗,做梦老是睡过头了。起来洗漱完就不知该干些什么。第二天,到晚上10点就开始紧张,睡觉感觉像打仗似的。依然没在10点半准时睡下,睡眠质量比前一天好点,依然没好太多。从第三天开始,慢慢进入了状态,到10点就会自觉去洗漱,上床。早上一到6点自然醒了以后也就起床,不再赖床。即使是周末,在群友有的已放松之时,自我要求都不会放松。第一次体会到当群主带来的自我约束力。
2.早起习惯已养成,醒了就能起,冬天6点起床也不再痛苦。
早起习惯应该是第2周的时候养成的,且贯彻地最好。晚上看书,瑜伽,keep,10点半准时睡觉,6点半起床。即使是6点醒了,也能很痛快地起来。因为知道越动越想动的道理,知道自己起来可以做些什么,所以6点起床也不那么痛苦,不需要太多的心理预设。特别是有几次一大早起来完成了当天的大部头任务之后,更觉早起时间之珍贵。
3.时间把控更合理,每日目标完成度基本在80%。
现在设定目标依然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较之之前已进步很多。比如,我现在知道写一份市级的申报报告于我而言需要2天,一天的沟通想法、搜集材料、确定框架,需要注意力时长约2小时。一天的行文与修改,正式动手写需要4小时的有效注意力时长,与领导沟通及修改需要2小时。这与之前的盲目自信与盲目焦虑形成很大反差。之前认为写一份套路公文或新闻稿20分钟搞定。现在统计发现,平均需1-2个小时。之前认为写申报报告是很正式很难的事情 ,所以总要拖一个礼拜,同时伴随着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现在发现,其实就是2天的有效注意力。
通过2个月的时间记录,使我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制定计划趋近合理,所以每日目标完成度基本在80%。另外每日会留出弹性工作时间,以及经过统计得出的相对不易被打扰时间,这样即使有临时突发事件,也在意料之内。
值得反思的地方:
1.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完成?
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正专心做某件事呢,被领导叫走,被同事叫走,被电话叫走,导致计划中断。这样的突发事件怎样解决,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现在的做法是尽量每天留出1-2小时的弹性工作时间,而且上午被公事打扰的概率较大,那就把弹性工作时间留在上午,公事尽量在上午解决,得到学习、背单词类碎片式学习任务安排在上午。大块的学习或休闲、写字时间安排在下午。每天中午尽量保证至少15分钟的睡眠,下午起来喝杯水立即投入学习,最好是能连续学习2-3小时的学习任务,而非碎片式阅读。晚上以休闲、放松、运动为主,如当天有紧急或需加班的事情,思维导图做好大纲或解决过程。第二天早上动手解决。
2.如何有效提高注意力时长?
通过时间记录,现在知道在自己很享受的情况下,每日最高注意力时长能到9小时,最低1小时,如此波动较大。如何能每天保证至少6-8小时的注意力时长,2小时专业,2小时阅读,2小时复习,1小时运动。这应该是剩下的34天要考虑的目标吧。
3.我们是真的忙还是无序带来的慌张?
今天早上6点起床,起来以后洗漱做饭吃饭赶公交去医院再赶公交去单位,列计划,刷得到。感觉忙忙碌碌,一抬头12点了,又到了吃饭时间。下午还房贷,还信用卡,去医院,回家,做饭,吃饭,陪家人聊天。感觉整个行程满满当当,连中午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然而有效学习时长不足1小时。所以,我怀疑是不是我的大脑欺骗了我,这是真的忙碌吗?还是因无序带来的慌张?我们忙着就真的有意义吗?闲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吗?也许不见得,但这是一个注意力大坑,值得警惕。
4.如何靠习惯而不是激情维持生活良性运转?
21天真的能养成一个习惯吗?21天分3个7天,头一个7天可能在新鲜,在体验,在尝试,第2个7天就开始在犹疑,在试错,在动摇了。到了第3个7天,最容易放弃或是无视。既然知道早睡早起这个事情可以做生活良性运转,那如何能平稳地养成一个习惯,靠目标趋动而非靠激情维系呢?刻意练习?抑或是赋予重大意义?这也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5.计划做得多了就真的有效吗?
一天始做时间记录的时候,我喜欢把计划列得满满的,把一切能想到的东西通通加上去。可到晚上完成起来的时候才 现一多半都没打勾,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计划了。如此,计划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所以我想,计划还是应该言简意赅,不妨每日留出1-2小时的弹性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做些当下想干又不在计划内的事。
最后,感谢小伙伴的陪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急不得,活着 就是一场修行,不断试错,不断去想,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