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早恋的存在与发展
早恋是男女孩双方和亲子、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完成的。老师的冷静处理可以把男孩女孩初涉爱河的故事演绎成重返友谊大家庭的故事;父母的耐心倾听和信任尊重,可能会提醒孩子反思自己情感的选择;同学之间对早恋的冷淡沉默,可能会引起恋爱者跳出陶醉状态。可见,早恋过程并非恋爱双方能够把握的,而是当事人与环境互动共创青春成长的过程。早恋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中学生自己这样描写 : 青春的爱只是我们手中一只纸蝶,遇见风会吹走,遇见雨会沉沦,遇见火会燃烧。有经验的班主任常说 : 推一推,可能催成早恋;拉一拉,可能拉回友谊。这正说明早恋动态发展中内因外因互动的不确定性特点。
早恋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如果他们在家里和父母的关系不好、不恰当,就容易走得更深。如果这个时候家庭的亲子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包括感情上的互动也做了很好的调节,就能够弱化孩子对异性感情的依赖。
老师怎么样去看待这样的学生,这个时候,越去严格要求禁止的话,可能两人地下发展得越强烈,如果老师以一种尊重的姿态,甚至不把他们俩当回事,可能这两个人的恋爱程度发展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另外,现在同学之间,如果说谁和谁恋爱了,大伙都很羡慕,越羡慕这两个人就会发展得越深,发展得越快,因为他们很自豪。如果大伙视而不见,都觉得没什么,可能这两个人还容易从情感空间走出来。有时候本来不是早恋,老师、家长、同学都把它当成了早恋,于是这两人真的就早恋了。本来没那么回事,本来一个男孩子晚上给一个女孩子打电话可能就问一个作业问题,父母心里就琢磨了,然后去问,是不是有女朋友了?这一问可能真问成女朋友了。家长再给老师打电话,说他孩子有女朋友了,老师再在班上点孩子,那就乱了。孩子的早恋就是在这样一种多方面的互动中完成的。
老师的冷静处理可以把初涉爱河的故事演绎成重返友谊的故事。我们家长也要在这个时候找准自己的定位,回到自己的情感状态里面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信任和尊重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非常敏感,你稍微语气上的不信任都可能引起他对你情感上的拒绝。
4 . 如何面对早恋
6 早恋不是科学概念,禁止并非良策。没有禁止住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性生理发育提前,是因为社会媒体中与性相关的信息刺激太频繁。而一些孩子则说,不要怪别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尊重,老师家长不把我们当人!
面对跨入21世纪的新一代,在异性交往的教育上,我们仍旧停留在20世纪中叶,我们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少男少女纯洁感情的尊重,缺乏对青春生命的尊重,缺乏“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缺乏长远目光,缺乏对孩子一生幸福的关注,总是很功利地盯在一时一事上。
成人应当支持未成年人在体验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允许他们自主选择。教师家长提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能不能被孩子所认同,关键在于他们的内化过程。当承认的文化传递和孩子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碰撞时,要经过他们自己的比较、选择、批判,整合,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然后再外化为自律行为。
早恋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早恋只是孩子在一种不成熟的教育环境里面产生的一段不成熟的情感体验过程,不是问题也不是毛病。如果孩子有了这种状态的家庭,就应该调整孩子的生活环境,来改变他的这种情感状态。另外,还要从父母的状态改变孩子对情感的陶醉和依赖。禁止是行不通的,越禁止越麻烦。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教育上有问题,我们对孩子的爱情观教育,情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教育都比较滞后,甚至是空白。教育者缺乏长远目光,认为讨论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期末考试一点用都没有,甚至对孩子考大学一点帮助也没有。但是这些问题会决定孩子一生的情感状态,而且还会决定孩子可能做的其他事情的心态。这些问题,目前在英国、日本、美国的一些学校,都做成了必修课。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面对这些概念可能成了孩子成长的一个大问题。成人也应该支持孩子们去体验,体验的前提是家长自身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要很清晰。连我们家长都糊涂还让孩子去体验那就麻烦了。我们清晰的价值判断很快地通过孩子的成长体验内化为他们的价值判断,这种体验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内容选自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