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早恋的形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青少年由习惯于接受父母爱护、关于、照顾发展到去爱护、关于、照顾另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这一过程都是心理成长的过程。
这种体验往往随之会升华成对生命的尊重、对恋人的责任、对人生幸福的理解。这是认识上的进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父母的呵护关心照顾,这个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展到他去照顾别人。孩子在十六岁之前,在家里的关系是女儿和父亲的感情很近,也就是父亲对女儿的这种无意的关注、帮助、呵护要多一些。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女儿是要往外发展的,她要在外面谋求一个异性,她要去关照关照别人。因为她在家被关照的很舒服,在恋爱的空间里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同样,男孩子和父母的这种情感距离,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要出去照顾照顾异性。照顾异性是一个心理成长的阶段和过程,我们要把早恋包括这种意识的存在当成孩子成长来看待,而不要把它当成问题。这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但是从道德层面看就不一样了。
从社会学角度看,青少年渴望与异性交往,与异性交往给双方带来了智力的互补、性格的互补和感情的愉悦,同时也引发他们比较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的区别,学习交往的方式,把握感情的分寸,加快他们社会性的成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与异性交往是对一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对一个人社会角色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是有利的。孩子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可以带来智力和性格上的互补,以及感情上的愉悦。
但这里面要有一个把握感情的分寸,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们家长要提前给孩子上这一课,包括女孩子和男孩子交往的分寸。这个分寸把握好了,和异性交往带给孩子有益的东西孩子都能够获得。
而早恋是男孩女孩双方情感、行为互动之后产生变化的发展过程 : 理智与情感互动;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互动;男孩进攻于女孩防守互动;男孩不专注于女孩痴情互动;早恋的动态过程,又要受到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影响,形成非线性发展变化。
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来看是,理智和感情的互动。放到一个人身上来讲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互动。早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双方父母都参与,包括老师和同学都共同参与来完成的一个过程。因此,早恋的结果特别不稳定,形成的非线性的发展变化,这里面不确定因素很多。
内容选自皇甫军伟——《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