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青海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原书记朱治国同志“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并在组织系统广泛开展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从事组织工作近20年,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忘我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其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组工干部的楷模、组织部门领导干部的榜样。
要时刻拷问自己有没有做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毫无怨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许党、夙夜在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全省4149个村庄,已走完一大半”。一张被标记了很多村名的地图见证了朱治国“到基层去,多走多听”的承诺。基层工作活多、人少,容不得半点虚假,最需要沉得下、不飘浮、作风实的党员干部。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就应该向朱治国那样爱家乡爱工作,天天围着群众转、围着群众想、围着群众忙、围着群众累,多办为民实事,少干面子工程,用实绩标注自己的人生坐标,踏踏实实做一名群众需要的“实干型”党员干部,最终也能向朱治国那样得到“不同专班成员轮换,只有‘铁打’的老朱一直在,他在,上下都放心。”这样的朴实评价和高度认可。
要时刻检视自己有没有做到“再难也要把事情办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说,吃苦是不怕的,怕的是困惑时找不到一个明确答案。”“行还是不行、干应该怎么干都能痛快给句话。党支部书记们都认这样有办法、敢拍板的领导干部。”“听了治国部长的话,我的心才踏实了。”这是西宁市城北区陶北村党总支书记陈俊良工作中遭遇了“吃安眠药都睡不着”的艰难时刻,朱治国教他下一步如何具体操作后发出的由衷感慨。基层干部身处一线,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难事多,棘手的事更多,特别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任务中,就要做到遇到矛盾不绕、面对困难不躲、解决问题不拖,咬紧牙关,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动真碰硬、敢作敢当,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境界。
要时刻警醒自己有没有做到“没让亲友们‘沾’自己一点‘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 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朱治国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治国约定的,在家称兄弟,外面称职务。自家人最清楚,他,绝不会在公家事上多说一个字。”这是姑姑家的表哥对朱治国的评价。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他风清气正、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当前,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少一些“自我设计”,多一些“自我敲打”,少在追名逐利、贪图享受上费心思、动脑筋,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本职工作和事业上。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认真学习朱治国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和发扬好“治国”精神,见贤思齐、反躬自省,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充分展现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崭新形象,绽放更多最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