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empathy),也曾被译为神入、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形成共识,共情成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交集部分。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叫做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叫做悲。慈悲合在一起,就是给所有有情众生带来快乐和快乐的因,并将他们从苦难和苦难的因中拯救出来。所以,慈悲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是一种深切的关怀和无私的付出。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对待家人、朋友,还是对待陌生人,都要怀有一颗慈悲之心,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帮助。
在佛教中,慈悲是基本教义之一,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特别强调佛和菩萨追求慈悲和智慧为最高目标。慈悲的具体含义是:慈,是指带给他人利益和幸福;悲,是指扫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和悲伤。
就个体而言,可以说没有共情能力就不会有慈悲之心。然而最深的共情又是来自于慈悲的。慈悲是诸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