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时候,盼望长大,以为长大就好了。
殊不知,长大后,那“好”似乎一直在未知的远方。倒是苦和累,连绵不绝。
长大了的年轻人说,上我们老师当了——老师总对我们说,熬过最艰难辛苦的初高中六年,到了大学就好了。
到了大学,并没有“好”,反而是很多的苦痛迷惘。不知前路在哪里,该怎么走。一个人的成长,仿佛一直都在追赶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没有烟火生活,生命只有追赶。
从小学开始,每天从早上被催着“快,别迟到了”,放学后,进各种“班”,以防“输在起跑线上”,上课、作业、考试,这期间,吃饭基本是为了保证生存的进食,睡觉是为了明天有充足的精力活着。
成长之路,只是为奔着一个目标奔跑。那个目标,是父母的期望,是世俗的成功标准——快快长大,快快工作,快快买房,快快结婚,快快生子,快快……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焦虑中卷卷不已,越过独木桥,还有更大的坎,一直处于紧绷的精神状态。可是,常常卷不动又躺不平。午夜醒来,不知身处何方,将往何处,无力又茫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十三封信》里,叮嘱青年要“慢慢走,欣赏啊”,近百年过去了,青年谁敢慢下来,有几人不是被现实之鞭抽打着狂奔不息而又毫方向?
2
我们中国人,讲一个“熬”字。以为熬过这一段时间,就好了。然而,“一山放出一山拦”,总有需要“熬”的日子在等着你。
日子不宽裕,节衣缩食熬着,期望将来就好了。然而,“今年巴来年好,来年还穿破棉袄”。我芸芸众生,蝼蚁一生,虽然能顾住了温饱,而那个“将来就好”的好,依然在很远的地方。而这个熬的过程中,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于提心吊胆中防范着可能无法抵挡的风雨。
孩子小,熬孩子长大大,熬孩子找到工作,熬孩子成家,熬孩子生孩子……熬过这一段,又来下一段。做父母的永远没有一个安稳的当下,心一直在对孩子的焦虑不安中煎熬着。
一辈子,不曾享受生命,只是在“熬”中急匆匆地赶路。
阿尔卑斯山山谷中一条公路旁,立着一广告牌上,也写着“慢慢走,欣赏啊”,提醒人们别只顾匆匆赶路,而错过了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
人生更是单程道,多少人为了匆匆赶路,错过了太多风景。然而有什么好赶的,最终不过同一个终点,殊路同归而已。
3
每有天灾人祸发生,世人总会一个惊醒——生命太脆弱,当珍惜!感慨“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发誓要过好当下。
然而,这世上谁的生死又是大事呢!就算是当世名人英年早逝,不过被世人聒噪几日,不久便归于寂静。世人该干活时干活,该吃饭时吃饭。
也许,就连至亲的亲人,也在时间长河的冲洗下,慢慢淡忘了。就如一片浮云,一缕清风,一粒尘埃,消逝于茫茫天地中,仿佛不曾来到过。
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也不存在什么伟大的意义。既不必着急赶路,也不必苦苦追寻意义。
这个过程中,你所经历的,才是属于你的;你所欣赏体验到的,才是你所得。你的经历与体验越多,你的生命就越丰富。
你在,世界才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说:“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惟其一次而珍贵,惟其无法提前设定,也无法重新开始而值得郑重其过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为不枉这生命一场,慢慢走,欣赏啊。